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电商而言,也是如此。

接下来的几天,看着陆续到达的快递,不知大家是会满心欢喜,还是扼腕叹息。

双11之前我就发过一篇文章,对网络购物持谨慎的态度,历数了电商的各种问题。不过在如火如荼的大势之下,泼出去的冷水也是丝毫不见涟漪。毕竟和资本巨头相比,我还是人微言轻,很难得到说话的权利。

现在,潮信已去。大家面对空空如也的购物车,或许能琢磨出一些道理。如果记忆力够好,还记得自己打开APP之前的目的,和最终付款的东西一对比,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差距?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理性是消费主义的天敌,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打折信息,就是为了把思考的时间压缩到最低。以至于让人意乱情迷,为了想象中的美好生活购买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这种情况绝非个例,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如果深陷消费陷阱无法自拔,甚至明明后悔下次剁手还是毫不犹豫,那一定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强迫性购物障碍(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通常由负面情感引起,最终导致社会、人际和经济上的困难”。

我们都知道吸毒会成瘾,抽烟会成瘾,甚至打麻将都会成瘾。但唯独没有人宣传“购物成瘾”的问题。因为这对商家而言太过有利,以至于在背后推波助澜,唯恐传播的不够广泛。甚至还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助长这种心理问题的扩散——

信用卡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我没有做过统计,只是单凭印象分析。双11购物的人群中,有多少没有借助信用卡和各种“花呗白条”来消费的呢?恐怕是寥寥无几。

过去,没有钱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如今,寅吃卯粮成了政治正确。好像不透支自己就辜负了大好年华,虚度了如花的年纪。反正之后吃土的不是自己,那些“放印子钱”的才不会在乎你。

广告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铺天盖地的打折信息,营造出的氛围是如此诡异。就好像这个段子一样: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像是这般“不买就亏”的言论,都是什么神逻辑?难道这些人的数学课本都是拼多多买的?现在商家优惠直接要和高数能力挂钩,考验各种逻辑推理。要是真想打折直接降价来的多实际。

还是那句话说的好,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错误导向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如同豪车总是伴随着美女,女性商品也总是寻找一些特定的场景来诠释。要么是在第五大道上闲庭信步,要么是在高档的餐厅里手擎咖啡。好像要买的不是一件衣服,一个包包,而是仙女的水晶鞋,穿上就能变成公主,立马就有王子在后面追逐。

醒醒吧,刷爆了信用卡商家也不会为你寻个婆家。

剁手之后又后悔,都是“强迫性购物障碍”搞的鬼

我知道说这些是要得罪人的,甚至会有专业的团队来讲大道理。一瞬间消费行为不但会变得利国利民,还会实现自我价值。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己的钱让别人支配,还不如捐给红十字会,求一个心理安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