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幾百年來都是衆說紛紜的,比較熱門的說法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怕報復說”:關於這一說法,主要是認爲雍正帝的皇位“來路不正”。康熙晚年傳位的時候,並不是傳給雍正,而是傳給“十四阿哥”,即雍正的一母同胞的兄弟。關於這個故事,在熱播劇《雍正王朝》中就有很好的體現。正因如此,雍正纔不敢將自己的陵墓建在清東陵,怕遭到自己的皇爺爺順治和皇父康熙的“報復”。
當然了,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無稽之談,暫且不說雍正的皇位來得正不正,紫禁城距離清東陵不過一百多公里,況且還守着太廟,難道雍正就不怕被“報復”?因此,這一說法並不成立!
第二種,“清東陵沒有風水寶地說”:對於這種說法,筆者認爲也是不正確的,因爲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乾隆、咸豐、同治,以及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的陵墓,就不會建在這裏了。
畢竟陵地的選址,決定着帝國的龍脈,因此如果真是此地無風水寶地的話,後面的這些皇帝、太后就不會選擇葬在這裏了!因此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第三種,“不甘人下說”:持這種說法的人,其意大致爲,雍正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生前從不甘居人下,對於自己的“萬年吉地”也自然如此。而此時的清東陵,順治帝的孝陵已經成爲了“首陵”,可以享有修建石牌坊、大紅門、更衣殿等,規模宏大,建制完整,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所有後面皇帝陵墓的神道,都必須要接到孝陵的神道上,即以其爲主。
倘若雍正帝真的將陵墓建在清東陵的話,那勢必也要如此。於是,不甘人下的雍正帝便選擇了在清西陵建陵,從而使自己的陵墓成爲清西陵的首陵,享受一切優渥待遇。
但這種說法似乎也不正確,首先來說,順治和康熙都是雍正的長輩,位於他們之下也未嘗不可。其次,即便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但並沒有像孝陵一樣設立有十八對石像生,雍正反而還下令禁止設立。所以由此可見,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既然這些都不正確,那麼雍正選擇在清西陵建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雍正帝對自己的陵墓要求太高了!
實際上在建立泰陵之前,雍正帝並非沒有考察過清東陵周圍地區,但是在一番選擇下來並沒有找到合適的。關於這一點,雍正就親口說過:“朕之本意原欲於孝陵、景陵之旁卜擇將來吉地,而堪輿之人俱以爲無可營建之處。”並非他不想在清東陵選地建陵,的確是因爲此地並無他看中的陵地。
雖然在後來清東陵內建起了九座陵寢,而也能稱得上是風水寶地,但卻並非是十全十美的,至少在雍正看來並非如此。比如乾隆的裕陵所在地——勝水峪,雖有着“誠天造地設之大地,應萬年吉祥之佳名”的美稱,但也有着“惟左邊貼身界氣之砂稍低,須用人力培補”的缺點,這對於相對“大氣”的乾隆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對於雍正來說卻是一塊“廢地”,不能作爲自己的萬年吉地。
除了乾隆裕陵的所在地,還有咸豐的“定陵”所在之“平安峪”,也沒有入雍正的法眼。還有同治皇帝的“定陵”所在之“雙山裕”,只有朝山,沒有案山,且後寶山地勢低矮,因此只得採取了“培補後山龍脈”的方式加以彌補(參考至《清朝皇陵祕史》)。
所以總的來看,清東陵後面所建造的這些皇陵,雖也可稱得上是風水寶地,但都因爲些許缺陷,被雍正放棄。
在此等情況下,雍正只得擴大尋找範圍,不久之後便找到並相中了遵化州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很快被確定了下來。等到日子選定之後,雍正便下旨讓人拉來大量的材料,準備破土修建。但誰知道就在破土的時候,就發現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簡言之就是該地土質中帶有砂石,在此地修建陵墓會有一定的風險。
雍正帝當然不能容忍自己的陵墓有如此大的缺陷,於是便毅然放棄了“九鳳朝陽山”,繼而往更遠的地方尋覓建陵之地。
在經過一番探尋之後,終於在易縣泰寧山下發現了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取名曰“太平峪”。據記載,此地“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是一塊風水絕佳,且各方面都很優質的風水寶地。
既然是塊寶地,那雍正自然不能放過,隨後便下旨破土動工。從雍正八年開始,歷經六年的時間才正式將其修建完成,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隨後,該地被取名爲“泰陵”,成爲清西陵的首陵!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雍正帝泰陵做的一個簡單介紹了,實際上關於清朝皇陵的這些趣事還有很多,筆者日後再給大家分享!
參考文獻:《清朝皇陵祕史》、《清史稿》、《清世宗實錄》;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