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嫉妒心理促使他進行報復,父母經常拿李威與小路做比較,小路知道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趕不上李威,於是破罐子破摔,同時心中的嫉妒心也會愈加膨脹,他認爲自己被父母打罵,都是因爲李威,如果李威不這麼優秀,自己就不會被父母瞧不起,雖然這種歸因是錯誤的,但孩子不會這麼認爲,他深信自己的遭遇都是李威造成的。像小路這樣的孩子,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媽媽經常拿他與李威做比較,讓小路感到自卑,難以忍受,從而促使了他的不良行爲——打架、惹事。

在家長眼中,優秀的往往是別人家的孩子,並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其目的是能激發孩子上進心,可是我們不能忽略這種比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愛打架、愛惹事的男孩

我認識一個叫小路的男孩,12歲,讀初一,學習成績不好,現在在家上網課,卻經常偷玩遊戲,家裏安了監控都沒用,他媽媽只好看着他上網課,小路感覺到了被束縛,心裏很不痛快,母子倆經常吵架,每次吵架母親都會痛心疾首地說:“你要是有李威的一半,我就知足了。”

李威和小路同住一個小區,李威讀小學五年級,學習成績特別好,自學了初中的知識,小路不會做的題目,李威都能做出來。所以,小路的媽媽經常拿李威來和自己的兒子比較,希望兒子能爭點氣。

每到傍晚,孩子們上完了網課,都會去樓下透透氣,小路一見到李威必然總會找茬打架,把李威的自行車推倒在地,糾結一羣孩子攻擊李威,說一些侮辱性的話等等。

在家不好好學,出門就惹事,小路的媽媽都快被兒子氣死了,可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小路還是老樣子。見不到李威,他就會找其他低年級的孩子打架。有一次,我看到小路糾結一羣小學生,拿樹枝去打一個一年級的孩子。

大家都住在一個小區,抬頭不見低頭見,小路三天兩頭惹事,搞得一小區裏的人都煩他,家長都告訴自家孩子離小路遠一點,不要和他一起玩。小路的媽媽也覺得丟臉,兒子那麼大了,還欺負小孩,乾脆不讓小路出去了,母子倆人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那麼,小路爲什麼愛打架,愛惹事呢?這或許與母親愛拿別人與他做比較有關。

父母愛比較,孩子愛惹事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爲,人類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這是所有人的通性。追求優越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它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

像小路這樣的孩子,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媽媽經常拿他與李威做比較,讓小路感到自卑,難以忍受,從而促使了他的不良行爲——打架、惹事。他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肯定,他可能學習成績不好,但一定要有某個方面非常出衆,比如,有的孩子學習不怎麼樣,但他打架非常厲害,班裏的孩子都怕他,他也會感到自豪,他覺得自己很優秀,特別是有一羣人圍在他身邊時,他產生了當老大的感覺,這很風光,他認爲自己非常棒的,雖然他的這種行爲會被父母、老師討厭,但他依然會這樣做。

小路就是這樣,他從欺負弱小的孩子身上,體會到了快樂,感受到了自己的強大,所以,不管父母怎麼批評他,都沒有用,其根本原因在於埋藏於內心的自卑情結,沒有價值觀,又因爲經常被父母批評,在家庭中無法獲得歸屬感。

第二,嫉妒心理促使他進行報復,父母經常拿李威與小路做比較,小路知道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趕不上李威,於是破罐子破摔,同時心中的嫉妒心也會愈加膨脹,他認爲自己被父母打罵,都是因爲李威,如果李威不這麼優秀,自己就不會被父母瞧不起,雖然這種歸因是錯誤的,但孩子不會這麼認爲,他深信自己的遭遇都是李威造成的。所以,他要報復李威。

2018年,山東淄博某中學,曾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初三學生刺殺同班同學的事件。品學兼優的小馬被同學小秦刺死,其原因是小秦嫉妒小馬比自己學習好。據瞭解,小馬的成績一直穩居在班級第一名,而小秦始終是第二名,無法超越小馬。

可見,嫉妒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啊!

關愛、肯定讓孩子擁有健康心理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肯定,但不少父母往往會因爲孩子在學業上表現不佳,就訓斥、否定孩子,甚至打罵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或許父母認爲這是爲孩子好,但孩子不一定能體會得到,他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嫌棄,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溫暖,沒有歸屬感與價值感。

長期如此,孩子的心理就會扭曲,出現心理問題,比如自卑、自負、嫉妒、悲觀、失望等,這些負面情緒會導致孩子不良的行爲,打架、叛逆、不服管教、癡迷遊戲、早戀等,此時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非常僵化,若再想管孩子,只會讓事情更加糟糕。

學習雖然很重要,但不該拿學習成績作爲評價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多看孩子優點,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還能及時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惑,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總之,信任是親子關係的基礎,親子關係又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很難成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