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書香世家,卻淪落街頭賣藝,“十大二胡名曲”有五首出自他之手……

民歌中國

信息,從這裏觸達民歌圈

他出生書香世家,卻淪落街頭賣藝,“十大二胡名曲”有五首出自他之手……

他出生於書香世家,卻年少悽苦,一度淪落街頭賣藝爲生;他不斷汲取民間音樂的精華,遍尋名師,最終發明現代二胡;他改進民樂,十大二胡名曲中有五首出自他之手,可謂是一代宗師;他是被譽爲“二胡鼻祖”的民樂大師——劉天華

年少悽苦,淪落街頭賣藝爲生

1895年2月4日,劉天華生於江蘇省江陰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由於家近孔廟及湧塔庵,他經常能夠聽到各種典禮上的演奏,這是他最初的音樂啓蒙。在湧塔庵,劉天華結識了庵裏的小和尚,向其學習佛樂,並漸漸開始接觸二胡、琵琶、簫笛等民樂

年幼打下的基礎,讓他得以在14歲求學時加入當地的軍樂隊,有了吹奏軍號的機會。三年後,劉天華到上海蔘加了劇社,開始接觸到西洋樂器,包括管絃樂、鋼琴、銅管樂等,並對作曲知識有了深入的研究。東西方文化在劉天華的腦海中交匯,上海的海派文化給予他滋養,一代大師在這裏有了雛形。

然而,生活並沒有順遂太久。20歲時,劇社解散,父親病逝,劉天華一下子陷入了低谷,只得回到家鄉以教音樂爲生。困難接踵而至,一切都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鄉下哪裏有現代音樂的土壤呢?爲了養活自己,他買了一把二胡,放下讀書人的嬌氣,到集市、鄉下演出。

拜師學藝,創造現代二胡

通過在當地民間的演奏,劉天華掙得了一些名氣,當時很多有頭有臉的人都叫他去演奏。觥籌交錯間,席間的名流雅士讓劉天華的境遇有了轉機。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天華認識了江南民間的音樂家周少梅,並得到他的賞識,跟隨其學習二胡和琵琶。在這裏,劉天華開始對大量的中西方音樂有了系統性的思考。

25歲,劉天華出師,他一路西行到河南拜訪名師,學習古琴,並在路上尋訪民間藝人,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對中國傳統的二胡進行了改造,將二胡的材料和製作進行了符合時代的定位,對二胡的弦進行了音準的調整,中國二胡踏出了現代化的重要一步。

對器具進行了改造後,劉天華的目光自然開始轉向當時散落在民間而並不系統的音樂理論。在當時國力孱弱,而西方文化強勢的背景下,劉天華大膽地提出對國樂進行改進。年輕時對西洋樂知識的儲備,以及對中國傳統音樂創作規律的把握,給他了足夠的底氣。在他的努力探索和推動下,一套符合當時民衆審美的音樂理論逐漸成型。

五大名曲,成爲一代宗師

劉天華以自己的理論爲基礎,做了大量的實踐。他編寫系統的書籍,改良樂器,改進樂譜,改變演奏方法,賦予了中國傳統音樂時代的氣息,讓傳統音樂煥發出嶄新的生機。中國十大二胡名曲中,有五首出自劉天華之手,分別是《良宵》《空山鳥語》《月夜》《病中吟》《光明行》。從這幾首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其造詣之深。

除此之外,劉天華還發行音樂雜誌,興辦音樂教育。他不斷地推廣中國音樂,爲中國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中國音樂和世界音樂齊頭並進。對中國民間音樂創造性的貢獻,讓他有了“音樂大師”和“民族樂一代宗師”的讚譽。

原本,劉天華還準備對簫笛進行改革,並進一步改進胡琴等樂器。然而,天妒英才,病魔的腳步悄無聲息地逼近了他。1932年,劉天華在民間收集鑼鼓譜的時候,不幸感染了猩紅熱,於當年6月8日病逝於北京,年僅37歲

他出生書香世家,卻淪落街頭賣藝,“十大二胡名曲”有五首出自他之手……

民國年間,正值民族衰弱之際,面對西方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無數像劉天華一樣的仁人志士、藝術名家前赴後繼,積極探索,才讓中華民族能夠昂首挺胸繼續向前進。歷史的塵埃緩緩累積,但他們的名字從未蒙灰,前進的路上永遠閃耀着貢獻者的光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