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普遍存在“主課”和“副課”的說法,像數學、語文、外語這樣各類考試必考的學科,通常被稱爲“主課”,而像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這樣的非必考學科,通常被稱爲“副課”。如果學校安排教師擔任班主任,多會安排“主課”老師,這與教學工作有關,也與各學科老師的數量有關,畢竟在大多數學校,“副課”老師佔比很少。

然而對家長而言,班主任由“主課”老師來擔任,他們似乎更加安心。近日杭州某中學“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遭到家長質疑的事件,就是家長們這種心態最直接的反應。

家長質疑“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是當下“學科歧視”的真實寫照

這名體育老師姓蘇,她主動向學校申請擔任班主任,並得到了學校的批准。在採訪視頻中,這名體育老師說出了自己主動請纓的原因:由於是“副科”老師,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後,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利用,利用這個時間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對自己也是一個挑戰,能幫助自己快速成長。

蘇老師剛接手時,遭到了無數家長的質疑。她本人覺得家長的這種質疑很正常,同時她強調自己不是隻會教體育,“我們在大學除了學自己的專業課,也有文化課”。

學校相關領導則對“蘇老師擔任班主任”表達了肯定態度:蘇老師很努力,對學生各方面非常有愛心。

家長質疑“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是當下“學科歧視”的真實寫照

家長質疑“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是當下“學科歧視”的真實寫照。在很多人眼裏,“主課”是重要的,“副課”是不重要的,帶重要課程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首先,這種“學科歧視”本身就存在極大的認知錯誤。學科之間哪有什麼“主副”之分?體育、音樂、美術,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助推劑”,它們與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同樣重要。人們認爲語文、數學、外語是“主課”,純粹跟現在的應試教育環境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把考試科目和分值做一下調整,“主課”和“副課”的類別也就變了。

其次,中小學階段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教師,因爲少有批改作業、考試等方面的壓力,可以騰出時間進行更加有效的班級管理,從這個方面看,“副課”老師擔任班主任,更有優勢。這從人們對該事件的評價中也可以略窺一二。

有網友在評論中直言,自己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就是一位體育老師,班上的整體成績從剛入校的墊底,到高三時的全年級第二,自己也考取了理想的大學,很感謝班主任。

家長質疑“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是當下“學科歧視”的真實寫照

雖然家長對“副課”老師擔任班主任充滿着質疑和憂慮,但學校的態度則是迥然不同的。基本上所有的學校,對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學科老師擔任班主任都持肯定態度,它們會創造條件,一方面提升這些學科老師的班級管理水平,一方面爲這些學科老師提供各種資源支持。

學校管理層認爲,“副課”老師擔任班主任,不僅因爲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班級問題,還因爲“副課”老師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下正處在教育變革期,素質教育所提倡的重視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個性、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正在被社會所認同。很多學校不再單純地強調學習成績,而是注重發揮每個學生的各自特點,讓他們成爲不同領域的“好手”。比如某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但品德高尚、做事認真,應該同樣被老師重視,甚至可以被任命爲班長。

家長質疑“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是當下“學科歧視”的真實寫照

“副課”老師擔任班主任,也避免了部分“主課”老師當班主任把一些本該用以發展學生特長的時間,用在自己學科教學的情況出現。更多的“副課”老師會利用課餘時間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業餘愛好,發展他們的能力,而非只關注他們的學科成績。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的中堅力量,是學生的引路人。它可以是“主課”老師,也可以是“副科”老師,甚至可以是不帶課的老師。

筆者曾遇到過一位班主任,她本人是信息技術老師,卻常年擔任高三藝體班班主任。高三沒有信息技術課程,也就是說,她是一位不帶課的班主任。雖然不帶課,但她的班級管理水平很高,她所帶的藝體班,學生始終保持着積極的學習狀態,且在她的引導和協調下,學生與所有任課老師的關係都非常好。正因爲如此,每年高三的藝體班,學校都安排她擔任班主任。

因此,家長們應該放棄偏見,也不應該有“學科歧視”思維,只要這位老師能勝任班主任崗位,無論他教授的是哪個學科,都應該得到尊重和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