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嗯,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在二十年前的時候,我自己還是個孩子,經常犯錯誤,也經常挨“竹筍炒肉”等酷刑,撕心裂肺的哭喊聲會吸引街坊四鄰來看熱鬧,隨後父母就會給街坊四痛訴“革命家史”,把我所犯的錯誤一一列舉,這時候原本勸和的街坊四鄰就會轉換陣營,從同情我的這邊轉到支持父母的那邊,除了萬年不變的“該打,活該!”之外,還會補一句“不打不成器!”

二十年後,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不過我發小們的孩子有些都已經能打醬油了,逢年過節去做客,碰到孩子不聽話,已爲人父母的發小們似乎是天然傳承了父輩們教育孩子的優良傳統:打!

有時候小侄子小侄女們眼淚汪汪的跑到我身後抱着我的腿,仰着頭可憐巴巴地看着我,我也會攔一下,不過發小似乎是童年記憶良好,重複着父輩的故事:“不打不成器啊!”

打這種教育模式還有傳承性質?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不過我覺得我有了孩子之後不會用打的方式來教育他/她,因爲我至今對小時候犯錯被打後的心理狀態記憶猶新。

當家長、老師靠着打來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想法是打了,孩子知道疼了,就記住所犯的錯誤了,下次就不會再犯了。

可是,事實真是這樣嗎?

我作爲一位還記得捱打狀態下思維的曾經的小孩,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各位,根本不是這樣。

我小時候再捱打的時候,父母、老師會不斷的重複我犯的錯誤:“讓你砸玻璃,讓你打架,讓你玩火,讓你亂塗亂畫……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了……”

父母和老師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的心理活動根本不是考慮這些,除了撕心裂肺地哭喊,等到打完了,冷靜下來,我的想法是,真倒黴,居然被發現了,下次一定要做得隱蔽點,可不能再被發現了,要不還得捱打。

我這種思維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反映,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將這種行爲做了歸納總結: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爲 ,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

這種行爲不是因爲年齡小沒有認知能力而造成的,等到了成年階段,這種現象依然存在,我有位讀者,前幾天和我溝通,她男朋友註冊了微博小號,偷偷關注前女友,還和前女友各種互動,在微博天天給前女友發好玩的段子笑話,然後被我這位讀者抓包了,別問怎麼抓到的,她說了半天我也沒聽懂,大致意思就是通過微博關注找到了粉絲量很少的一個號,又通過什麼共同關注還是什麼,順藤摸瓜過去的,女人在這種時候,智商僅次於愛因斯坦和福爾摩斯。

然後就和她男朋友攤牌發火了,她男友本身就不佔理,當即就慫了,發了一堆信息,大意表達就是他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之類的。

讀者是問我要不要原諒他,我就問讀者你是想和他繼續過下去嗎,讀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就建議她給個臺階,趁機懲罰一下,讓他表表衷心。

讀者接受了我的建議,現在應該和好了。

其實,男人就是狗狗,雖然很忠心,但是在院子裏關久了,總是想往外躥,如果你真給他撒出去,他還真不跟別人跑,玩會還是會回家的。不過雖然這位讀者她男朋友被抓包後各種表忠心,各種承認錯誤,你們覺得他心裏怎麼想的:

1.唉,是我的錯,我要好好對我老婆

2.唉,真倒黴呀,怎麼被發現了呢,下次要小心點

你們覺得會是哪一種?

嗯,我的答案和你想的一樣。

其實,懲罰是最沒有用的方式,因爲生意上的原因,我接觸的都是40歲左右的中產以上人羣,和他們呆一起久了,發現一個不一樣的點,那就是他們很少體罰孩子。

他們也懲罰孩子,但是極少體罰,倒不是素質的原因,我有一定比例的合作伙伴是暴發戶型的,也很少體罰孩子,歸根結底,我發現是富裕程度的差異。

什麼意思呢?

這些土豪或者中產及以上家庭在懲罰犯錯誤的孩子的時候,可選擇的懲罰方式五花八門,比如削減零花錢、停掉手機卡、禁止使用一切電子娛樂器材、取消出行旅遊計劃等等,而對於本身就沒有零花錢、手機卡、PSP、手機等電子娛樂器材的孩子,家長是沒法使用這些招數的,那怎麼辦呢?只能打了呀。

就像是咱們對待不同階層的犯罪處理方式不同一樣,同樣是偷稅漏稅,有人是要判刑幾年到十幾年,而有人只需要繳納8億的罰款即可,爲啥,有人能出得起而有人出不起啊,這不是現代的發明,古代就有以錢贖罪的制度,不論是哪種級別的犯罪,只要出的錢足夠有誠意,都能抵罪,但是對於窮人那就不行了,不論怎麼樣,窮人都拿不出錢啊,那就只能不斷地發明各種折磨人的刑罰方式,讓你們不敢犯罪。

富裕程度真的會決定人的思考和處理事情的方式,比如前段時間邁巴赫撞上勞斯萊斯後,雙方車主下車握手,互換名片就各自離去了,而在路邊如果是一輛五菱榮光撞了金盃,那是大概率會起口角、肢體衝突,甚至是發展到打電話搖人的地步的。

爲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就是因爲對於富人來講,邁巴赫也好、勞斯萊斯也好,只是代步工具,而且都有保險,撞車是個緣分,相互認識一下,興趣還會有生意上的合作,而對於低端車來講,一來這車可能是他全部的身家,二來這車可能是他謀生的工具,除去家裏的房子,就剩這輛車值錢了,除去這條命再沒有什麼可顧忌的了,那不拼命咋整?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適當考慮下,是否可以從引導的角度,多運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不要一味地靠打。

當然這種軟性的談條件的引導方式也不是時時都奏效的,等到這些軟性條件都失效的時候,可能孩子會挨次大的……

但是我個人還是建議多采用這種談條件的軟性談判制度,因爲生物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孩子會自己衡量得失,你告訴他再亂塗亂畫還打你,他可能會想打就打唄,但是如果你告訴他再亂塗亂畫五一出行旅遊計劃取消,把你送到爺爺奶奶那,我和你媽自己去玩,他就慌了,要開始衡量,是否要取消亂塗亂畫的計劃了,爲了五一出遊,忍了。

此外,就是給家長一些建議,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千萬別情緒化,因爲很多家長工作壓力也大,在外面受了一天氣,回到家看到孩子犯錯誤,很可能借題發揮,把自己的煩惱一起發揮出來了,情形大概率是這樣的:

父母:你知道錯哪了嗎?

孩子:知道了。

父母打一頓:你還知道錯了呀!

父母:你知道錯哪了嗎?

孩子:不知道。

父母又打一頓:你居然還不知道錯哪了?!

父母:你知道錯哪了嗎?

有了前兩次教訓,孩子沉默,不敢說話了。

父母又打一頓:你還敢不說話了,是有意見嗎?

這就是典型的下雨天打孩子,閒着也是閒着,帶着情緒的發泄式教育。

還有就是,就算你要打,也要先給孩子上上課,告訴他爲什麼會被打,要不就和打哈士奇似的,哈士奇一拆家就捱打,也不懂你爲啥打它,你以爲打了它它就不敢再拆家了,其實呢,它可能認爲你嫌它拆的慢呢,下次要繼續努力了,所以,教育孩子也是要讓孩子捱打挨個明白。

最後,我知道讀者中還有一部分小朋友,目前還處在初中階段,整天被父母各種理由教育,對於此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

劉邦起義的時候有一位曾經的死對頭投靠了他,叫做雍齒,是劉邦所有追隨他的好友當中最坑他的一個,甚至都不知道該不該用朋友來稱呼他和雍齒之間的關係。劉邦和他是沛縣的老鄉,有句戲謔之言說:“老鄉見老鄉,背後放冷槍。”雍齒完美詮釋了這個俗語的深層含義。

心高氣傲,脾氣又不怎麼好的雍齒,做事比樊噲還魯莽衝動,有的時候連樊噲本人也看不下去。

雍齒是個看情況不對就叛變的人,幾經反覆,但是在鴻門宴的時候放走了劉邦,也算是對劉邦有恩。

後來劉邦成爲皇帝,大封自己比較喜歡的人和一些同姓的親友,此時,有一些人開始竊竊私語了,在私底下表現出自己的不滿。

劉邦就問張良,這些人都說啥呢,張良就說,這些人在討論謀反呢。劉邦就懂了,對分封這件事很頭疼,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時候張良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張良問劉邦自己最討厭的人是誰,劉邦如實回答此生最恨的就是雍齒了,張良勸劉邦要先封雍齒,以示羣臣。劉邦不解,張良又解釋到:你想你連天底下,最厭恨的雍齒都重賞了,其他人的心裏肯定也是大有期待的,相當於給衆人喫了顆定心丸,當衆人都對自己的封賞無比期待又滿意。

劉邦覺得很在理,雖然很鬱悶,但是還是立刻封雍齒爲什邡侯。

時不時看了半天,還是沒明白要說啥?

我是想說,兄弟,人生有各種不如意,就算是當了皇帝,也能被雍齒這樣的人弄得很鬱悶,但不僅不能處罰他,還得封賞他,相比之下,你在家裏挨點揍又怎麼了?

認了吧,挺挺就過來了。

再回到開頭,我在寫下“二十年前”這四個字的時候,心裏咯噔一下,時間真的過得太快了,距離我最後一次捱打都過去二十多年了……

明天就是五一了,提前預祝大家節日快樂。

如有啓發,歡迎轉發

自2019年1月1日起,景辰(iJingChen)開啓日更模式,文章有償閱讀。價格爲1元-256元/篇,收費只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付費全憑自願,不做強求。所有讀者的讚賞付費,景辰會通過壹基金兒童關懷與發展項目或者支付寶的成美慈善基金會等,在每月月底時候將上月讚賞捐贈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資助他們讀書,屆時會公佈捐款發票,向各位讀者彙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期待各位的善心和參與,讚賞評論點贊轉發都是善心,感謝您的支持。

景辰:1991年的山東人,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方向畢業,金融大數據在讀,曾在阿里巴巴做數據工程師,也曾在某公司做總裁助理,還曾創立互聯網科技公司,單筆項目額過千萬,現爲中科院旗下某基金合夥人,業餘喜歡讀書寫字,專注於互聯網科技、金融經濟等領域,景行行止,可摘星辰,,歡迎交流。

乾坤一張紙,一字一星辰

景辰(iJingChen)歡迎來自全世界的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