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彧力排众议,劝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其实曹操和荀彧的想法偏差很大,曹操之所以奉迎汉献帝,不是真的要匡扶汉室,而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系列文章第三篇:君臣融洽

荀彧主张奉迎天子的事情搁置一年以后,机会再次来临。

公元196年的七月,杨奉和韩暹(xiān)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把汉献帝弄回了洛阳,汉献帝终于实现了东归洛阳的理想,然而眼前的景象,除了断壁残垣就是一片废墟。

曹操曾在诗作《蒿里行》所描述的景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活生生地映照在汉献帝的眼前。

对汉献帝来说,这一次不是梦想照进现实,而是残酷照进了现实。

史书记载的情景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残酷。

洛阳的宫殿早已被几年前董卓迁安西京前的那场大火烧光,汉献帝只能暂时居住在曾经的宦官赵忠的宅子里。

百官群属把杂草、荆棘等植物铲除,依靠在墙边墙角上朝。


群僚到了饭点,自尚书郎以下的官员,自行解决。没有粮食可吃,只能到野地挖野菜找野麦,有的人饥死在墙角旮旯,有的人则直接被乱兵杀害。

时年遭大旱、蝗灾,地方的情景也不咋样,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

袁术之在江、淮,取给蒲蠃(luǒ)(香蒲类的可食用植物)。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在此种情况下,荀彧看到了时机,救人于危难,其感念必然深重。荀彧力排众议,劝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

此时曹操部下反对奉迎汉献帝的人很多。主要的观点是韩暹和杨奉把持着汉献帝,两位骄傲豪横的人自觉有护驾之功,又强悍暴力,不能够立即制服。

荀彧这一次没有使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利诱观点,而是换了一套新战略,对曹操晓之以温情,动之以大义。


荀彧首先给曹操举了前朝两个尊奉皇室的成功案例。

当年晋文公接纳衰微的周襄王,天下诸侯景然相从;项羽暗杀了楚义帝,汉高祖刘邦为义帝披麻戴孝,而天下归心。

紧接着荀彧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今天,自从天子被董贼劫持,将军就首先募集义兵讨董。然而因为徐州陶谦和大本营兖州骚乱的问题,没能够成功。尽管如此,但是我知道将军心里面一直惦念着汉家王室,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

曾经离天子很远的时候,将军一直不忘初心,御难于外,伺机匡主救国。今天天子已经回到了洛阳,天下的义士都有存本之思,百姓们也都有怀旧的恩情。


最后荀彧陈述利害关系,进行理性分析。

如果能在此时奉迎主上,其一是顺从民望的大好事;其二可以用公心摄服天下;其三能够解王室的困境,有大功大德。如此三者,四方豪强尚不能与将军争锋,何况韩暹、杨奉,这样逞匹夫之勇的愣头青,能有什么作为,他们实在不足为虑!

当然如果此时将军还不能及时地下定决心,一旦其他豪杰有奉迎汉献帝的忠心,将军再来考虑这件事的话,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荀彧的三步走策略,有理有节,曹操听后,立即接纳了荀彧的建议。

事实果不出荀彧所料,曹操亲自出马,杨奉、韩暹顷刻间丧身殒命。汉献帝一到许昌,就给曹操发嘉奖,给荀彧送福利。封曹操为大将军,封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


对于汉献帝的到来,荀彧简直高兴到要爆炸的地步。他觉得自己成功说服了曹操一同匡扶汉室。其实曹操和荀彧的想法偏差很大,曹操之所以奉迎汉献帝,不是真的要匡扶汉室,而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

其实毛阶早期曾经所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更符合此时曹操内心的真实想法。

曹操无愧于一个卓越而又成熟的政治家,他一石二鸟,既满足了荀彧的个人志向,又实现了个人的政治目的。

志得意满的荀彧高兴之余,又给曹操推荐了荀攸、戏志才、陈群、郭嘉、钟繇、司马懿(非颍川人,其祖上在颍川担任过太守)等绝世佳才,至此整个颍川士人集团的精英几乎都在为曹操服务。


这一次奉迎汉献帝,曹操可谓一举三得,赚了个钵满盆盈。

从汉献帝的角度来说,结束了仰人鼻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生活。吃得饱,睡得安也是一件乐事。

荀彧和汉献帝自不必说,君臣肯定相处融洽。曹操跟汉献帝倒不见得相处和谐。但是以曹操政治家的本色和忍辱负重之功,这些都是小问题,忍一忍就都能过的去。

君臣三人的美好生活已然开始。

公元200年,官渡之役,曹操一战而克定袁绍,荀彧更是发挥了“鼓号手”、“定心丸”的作用。

官渡之战是袁绍主动发起的战争,当时他的实力要强于曹操,因此希望速战速决,曹操并没有一定能打赢的信心。回看这场战争的相持阶段,曹操的确是在苦苦支撑,但是此时袁绍已经举兵压境,曹操不得不打。


荀彧凭借曾经在袁绍那里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袁绍个人的了解,详细给曹操分析了他能够最终战胜袁绍的五点优势。

一是曹操个人能力上相对袁绍的四点优势,“度胜、谋胜、武胜、德胜。”

二是汉献帝这面政治旗帜,能够发挥的道义作用和政治优势。

从而得出以正义伐不义,以有能伐无能,曹操必将战胜袁绍的结论。这无疑是此时能够坚定曹操信心的最佳“鼓号手”。

在官渡之战打到最最关键的相持阶段,双方都已经快顶不住的时候,曹操看着疲惫劳碌的兵士,内心打了退堂鼓。写信给荀彧说不想打了,荀彧给曹操回信打气鼓劲,算是吃了一颗不能放弃的“定心丸”。


荀彧在信中用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在荥阳、成皋之间的那场经典战役,给曹操作比喻,说刘邦和项羽之所以谁都不愿意先退,是因为谁退谁死,而且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现在正是战争最为关键时刻,将军难受,袁绍更难受,常规战法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可以试着寻求变化,求变用奇成功,说不定就能够转败为胜。

先退者势屈也,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荀彧此言,曹操深受启发和鼓舞,信心倍增,适逢许攸来降,献计烧粮。

曹操大喜,亲自带兵袭击乌巢,烧掉袁绍的供给粮草,一战而克定袁绍。

后来曹操在给荀彧录功加爵的时候都不禁感慨,说荀彧的这两条计策有兴亡图存之功,谋之奇、功之大,连他自己都无法相提并论!


君臣和谐,凯歌常奏,捷报频传。几何中的三角关系总是很稳定,人与人的三角关系能够稳定吗?

曹操在不断地强大,这样的君臣美好生活又能够维持到什么时候呢?

请关注系列文章《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