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發現過帶尾巴的古人類化石,並不意味着人類演化“缺乏證據”,也不是說進化論有問題,而是在人類還沒有成爲人類之前的大約2000多萬年前,尾巴就退化了。作爲殘留,如今人類胚胎髮育的前30天左右,還是有“尾巴”的,但是隨後負責其生長的基因會受到抑制。而我們骶骨下端那塊很小很小的三角形尾骨,就是退化了的器官。

要搞清楚爲什麼沒有發現過帶尾巴的古人類化石?人的尾巴去哪兒了?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2000多萬年前,人類的超遠古祖先發生了什麼?

第二,已知的古人類化石數量頗豐,勾勒出了人類演化的證據,跟尾巴沒什麼關係;

第三,動物的尾巴有什麼用?而包括人類在內的猿類,爲什麼不需要尾巴?

沒有尾巴的猿類共同祖先

大部分人都知道,猴子、猩猩、人都屬於靈長類動物,但是如果稍加以區分,猴是猴,猿是猿,猴和猿的一大區別就是有沒有尾巴,我們常說的長臂猿、紅毛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人類都是猿,也都沒有尾巴。

2012年,靈長類動物學家在東非大裂谷發現了兩塊帶有牙齒的下頜骨化石,兩塊化石有着明顯的不同,但是距今都有大約2500萬年的歷史。通過對比分析這兩塊化石的DNA與現代猴類和猿類的DNA,研究人員認爲,兩塊化石中較爲完整的一塊爲早期猿類,另一塊屬於早期猴類(舊大陸猴),在2500萬年前的東非它們共存,並且分別處在各自的演化中。雖然我們無法從下頜骨化石上推測該靈長類動物有沒有尾巴,但是這兩塊化石能夠說明,在那之前猿類與猴類就已經差異化發展了。

而現在發現的很多生存於中新世時期(2300萬年到533萬年)的猿類都沒有尾巴,比如:

森林古猿(dryopithecus),生活於距今2300萬年前到1000萬年前,歐亞非都有其頭骨、上頜骨、下頜骨、牙齒、四肢骨化石出土,從化石上看,它們能在地面活動,也能夠爬樹,森林古猿被認爲是現代長臂猿和大猿的共同祖先,它們沒有尾巴。

原康修爾猿(Proconsul africanus),生活於距今1900萬年前到1300萬年前,出土化石比較豐富,包括頭骨、肢骨、骶骨等,從化石上看,它的體型像猴,四肢也比較纖細,但是顱骨、下頜骨和牙齒都更接近猿,可能過着樹棲生活,能在樹間攀爬,但是不能像猴那樣靈活的跳躍穿梭,它們沒有尾巴。

皮爾勞爾猿(pierolapithecus),生活於距今1600萬年前到1100萬年前,出土化石包括頭骨、手骨、腳骨、脊椎骨等,它們善於爬樹,也能夠用指背在地面行走。皮爾勞爾猿被認爲是大猿和人類最後的共同祖先,它們沒有尾巴。

西瓦古猿(Sivapithecus),生活於距今1250萬年前到850萬年前,其化石廣泛分佈在歐亞非,出土化石包括頭骨、上頜骨、下頜骨、牙齒、四肢骨等等,西瓦古猿被認爲是現代紅毛猩猩的祖先,它們沒有尾巴。

根據這些化石推測,從中新世開始,猴保留了能夠輔助平衡和抓握的尾巴,並演化出較長的四肢;猿則在以地面爲主、爬樹爲輔的生存方式中“丟掉了”尾巴,從也就是說,早在2000多萬年前,猿類開始獨立演化的時候,尾巴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化石勾勒的人類演化史

既然尾巴早就不復存在了,自然不會找到帶尾巴的人類化石,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復原出人類演化的大致進程。人類演化史並不是單純依靠化石勾勒的,基因也爲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可以說如今有關人類演化的科學理論,是建立在進化論、靈長類動物學、古人類化石比對、分子生物學基因分析等研究之上的。

就目前的研究來說,人與黑猩猩是猿類中最晚發生分化的,它們大約於700萬年前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在此之前,猿類的共同祖先已經後分離出長臂猿、猩猩、大猩猩的祖先。現在已知的人和黑猩猩共同祖先可能是700萬年前的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其化石包括一塊頭蓋骨以及帶有牙齒的下頜骨,從顱骨上的枕骨大孔位置看,它們能夠直立行走,牙齒也與人類牙齒更相似。

排在乍得沙赫人之後的,是出土於肯尼亞的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它們生活在距今大約600萬年,其腿骨具有雙足行走的特徵。

與圖根原人相比,發現於埃塞俄比亞的拉密達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更爲人所知,人類學家起初就發掘出17個拉密達地猿個體,隨後的發現更爲豐富。拉密達地猿也被稱爲“始祖地猿(意爲在地面生活的古人類始祖)”,它們生活在距今580萬年到440萬年前,枕骨大孔的位置以及腳部骨骼形態都證明它們已經採用雙足直立行走的方式活動。

拉密達地猿之後的故事,我們都比較熟悉,320萬年前的“露西”即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 safarensis)被親切地稱爲“人類老祖母”,“露西”的親戚南方古猿鮑氏種、南方古猿纖細種、南方古猿粗壯種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人類的特徵。

接着在經歷了230萬年前的能人、200萬年前的直立人,以及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早期人類的出現和滅絕後,智人成了唯一倖存者。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與化石證據相輔相成,證實了這個結論。

動物爲什麼有尾巴,猿類爲什麼沒尾巴

牛羊馬的尾巴能用來驅趕蚊蟲,松鼠的大尾巴能在冬天禦寒,貓咪的尾巴能保持平衡,狗的尾巴能表達情緒,壁虎的尾巴能用來逃命……不只是這些動物有尾巴,大部分靈長類動物也都有尾巴,所以在尾巴的有無這個問題上,人類和猿類似乎很特殊,那麼尾巴對於像猴子這樣的靈長類動物來說,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大部分有尾巴的動物都是用四肢行走的,尾巴的擺動有助於調整重心,猴子也不列外,因此有人將尾巴比作猴子的“第五肢”,既能保持平衡,又能抓取食物,還能將身體掛在樹上,實現“上躥下跳”和自由穿梭。

觀察猿類可知,它們一半的時間在樹上,一半的時間在地上,在樹上時,其移動方式與猴子完全不同,通常是靠兩支手臂的力量,在交替手臂的過程中完成前行;在地上時,直立讓猿類的身體重心發生了改變,尾巴就變得多餘,甚至礙事了。

所以人類不曾也不會發現帶尾巴的人類化石,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的超遠古祖先就已經丟失了的尾巴,如今在人身體上,尾巴也就只剩下骶骨尖下接着的那個小小的三角而已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