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磊介紹說,這臺“骨科手術機器人”是徐州仁慈醫院在去年11月底引進的,“我們已經成功開展80多例骨科機器人手術,涵蓋關節外科、創傷骨科、脊柱外科、手外科、足踝科等多個科室。在徐州仁慈醫院張貫林副院長的召集下,尚軍主任和任海東主任的參與下,經過細緻的評估及術前討論,決定,藉助醫院去年底引進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爲小賈施行微創手術。

17歲的女孩小賈遭遇車禍,導致骨盆嚴重骨折。在徐州仁慈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孟磊和同事們給她做了手術治療。

在手術中,孟磊啓用了醫院引進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爲小賈順利完成了手術,整個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不到5毫升。這讓此前一直憂心如焚的小賈及家人都頗感欣慰。

女孩遭遇車禍多處骨折 亟需手術

3月15日,小賈被急救車緊急送到徐州仁慈醫院。

當天下午,小賈在家鄉被一輛越野車撞到,身上多處骨折。由於傷勢較爲棘手,在當地醫生的建議下,小賈被緊急轉送到徐州仁慈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孟磊接診。

“這個女孩當時送來的時候,身上骨折的部位不止一處,肩胛骨、腰部、腿部等多處骨折,尤其棘手的是骨盆骨折,需要儘快手術治療。”孟磊介紹說,對於骨盆骨折,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切開復位鋼板螺絲釘內固定。

作爲一種傳統的手術路徑,孟磊介紹說,這種手術方式開刀的刀口通常要超過7、8釐米,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手術時間長,對周圍軟組織剝離多,干擾大,手術後疤痕也大。不僅如此,在二次取除內固定時,還需要再開一次刀,容易造成周圍血管神經和臟器的損傷。

針對小賈的情形,必須儘快手術治療,但選擇傳統方式開刀伴生的問題挺多。怎麼辦?

藉助“骨科手術機器人”,出血量不到5毫升

在徐州仁慈醫院張貫林副院長的召集下,尚軍主任和任海東主任的參與下,經過細緻的評估及術前討論,決定,藉助醫院去年底引進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爲小賈施行微創手術。

孟磊介紹了“手術機器人”輔助下的操作路徑:手術前通過對骨折手術部位的三維掃描,通過計算機輔助建立手術模型,規劃最佳的手術路徑。從骨折部位表面開一個黃豆大小的切口,導針根據計算機設計的路徑進入,抵達骨折部位後,釋放並固定螺絲釘,完成骨折部位的手術。

這一小切口手術理念得到了小賈及家人的同意。隨後,經過細緻準備,脊柱科主任尚軍和孟磊藉助“手術機器人”,給小賈施行了手術。

整個手術過程僅僅持續了大約20分鐘即宣告順利完成,手術中出血量大約5毫升左右。創傷小,出血少,風險小,恢復快,這一手術方式讓小賈及家人都很欣慰。

三週前,小賈已經順利出院,回家康復。

醫生說這臺“骨科手術機器人”已惠及衆多患者

“這種手術機器人廣泛應用於脊柱、骨盆、四肢創傷以及骨骼腫瘤的穿刺活檢、深部異物的定位取除,它的最大特點是定位精準、微創,一次成功無需反覆操作,可有效避免對手術區域神經、血管的損傷,減少因反覆穿刺給骨骼帶來的損害,同時也減少因反覆透視給患者及醫生帶來的輻射傷害。”孟磊說,通過第三代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在其輔助下進行微創手術,規避了傳統手術的缺點,按照規劃路徑,手術一次成形,提高安全係數,保證手術效果,降低手術風險,惠及衆多患者。

孟磊介紹說,這臺“骨科手術機器人”是徐州仁慈醫院在去年11月底引進的,“我們已經成功開展80多例骨科機器人手術,涵蓋關節外科、創傷骨科、脊柱外科、手外科、足踝科等多個科室。骨科機器人的“透視眼”“穩定手”一舉解決了骨科手術的三大難題:視野差、精準難、不穩定,顯著提升了骨科手術效果,使骨科更精準、更微創、患者更快康復”。(文中小賈爲化名)

文 徐報融媒記者 周愛田 通訊員 王竹玉

編輯 李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