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德華·蒙克。▲ 蒙克《吶喊》1985年版本。

“在躍動的生命中我疾走,可終究得返回崖那頭——那是我命中註定的路,我不想走也得走。我戰戰兢兢怕摔跟斗,遂又撲向生的綠洲。卻還得返回崖那頭,因爲那是我命定的路。”

——《蒙克的私人筆記》

154年前的今天

一個特別的男孩兒

降生在了挪威勒滕

他就是

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愛德華·蒙克

1893年

蒙克最出名的那張畫誕生了

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爲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關於《吶喊》的故事已經聽了太多遍,因爲疾病和精神問題已經失去太多親人的蒙克終於在這一刻爆發了,他的孤獨和苦悶如同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的爆發一樣強烈。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蒙克總共創作了4個版本《吶喊》

▶ 第一版《吶喊》(1893年版)爲蛋彩、蠟筆繪於木板,尺寸91*73.5cm,現藏於挪威國家博物館;

▶ 第二版(1895年版)是平面印刷版,藏於挪威蒙克博物館;

▶ 第三版(1895版)蘇富比拍賣,板上粉彩,79*59cm;

▶ 第四版作於1910年,蛋彩木板,83.5*66cm,現藏於挪威蒙克博物館。

2012年5月2日,在紐約拍賣了他1895年創作的版本。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加上佣金爲1.199億美元。

由挪威商人彼得·奧爾森收藏,他的父親托馬斯·奧爾森是蒙克的朋友、鄰居及藝術贊助人。這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吶喊》。而且,不同於其他版本,這一版《吶喊》是“色彩最豐富、最鮮亮”一幅。

▲ 蒙克《吶喊》1985年版本

蒙克在1890年一場旅行中記述:“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着欄杆,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則站在那裏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人們猜測,這火紅的雲,是敏感的蒙克把尖叫的聲音,畫成了圖像。

長期以來,藝術史家和愛好者們也一直把畫面背景中暴風雨般的天氣,理解爲一種恐懼的存在主義象徵,代表着畫中膚色蒼白的光頭男人內心的經歷。

可科學家們說,這種雲本來就存在!

在4月25日舉辦於維也納的歐洲地理科學聯盟大會上,奧斯陸大學教授海倫尼·莫瑞(Helene Muri)指出,或許蒙克在畫中表現的根本不是什麼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種絢爛的雲層現象。

▲ 2016年2月2日,英格蘭索特伯恩(Saltburn)海邊懸崖上升起的珠母雲

莫瑞教授特別指出,蒙克很可能親眼目睹過這種名爲“珠母雲”(nacreous clouds,也稱貝母雲)的罕見天氣現象,將其稱爲“吶喊雲”似乎也不過分。形成這種現象的條件是極低溫(零下80至85攝氏度)和高海拔(介於9到12英里之間),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溼度條件。

這種雲彩只出現在日落時或黃昏後,呈現爲稀薄的、蠕動的、色彩鮮明的雲浪狀。“它們的色彩很容易辨識,”莫瑞解釋道,“它們的光彩來自於小冰晶對太陽光的散射、衍射以及內部折射。”

▲ Nacreous clouds sent in by Twitter followers

雲層絢麗的紅色可能得益於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 Volcano)的噴發,蒙克第一幅《吶喊》就創作於它爆發九年後的1893年。大規模噴發之後,火山灰在空中瀰漫了數年,正是這樣激情洋溢的爆發,才能如調色板一般,繪出夕陽盛景。

不管蒙克是被自然景象啓發,還是被內心苦痛觸動——或許二者皆有——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真相了。然而,每次提出新的《吶喊》假說總是有趣的,尤其這一回奇異又怪誕的“吶喊雲”假說,更是讓人興味盎然。

蒙克的一生

1863年12月12日,愛德華·蒙克出生於挪威雷登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長大。

由於幼年時期,父母和兄弟姐妹接二連三地死去,肺結核讓蒙克在5歲的時候就沒了媽媽,15歲又沒了姐姐。他自己也得過,還好死神把他留在了人間。

嚴重打擊了蒙克的精神與情緒,死亡烙印在他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致使後來蒙克的作品呈現壓抑且悲觀的情緒。他總是忘不了家人死亡的陰影。這一生,他畫了多次死去的姐姐。

▲ 愛德華·蒙克 ,《病孩子》, 1885

▲ 愛德華·蒙克 ,《病房中的死亡》, 1895

▲ 愛德華·蒙克 ,《在死亡的窗前》, 1896

1879年,蒙克爲了成爲工程師而進入工學院唸書。後因爲健康原因而中斷了學業。

▲ 青年和老年的蒙克

1880年蒙克決意成爲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隔年他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Krohg)。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也展現了自法國畫家處所受到的影響。開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蒙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以後期印象派爲主,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其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 愛德華·蒙克 ,《夏夜之神祕­》, 1893

1892年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他的繪畫也成了爭論的主題,爲期一週的畫展結束後,蒙克待在柏林,成爲一個多國人士參與的社交圈其中一員,這個圈子裏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蒙克爲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佈景),以及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

1892年至1908年間,蒙克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因銅版畫、石版畫和木版畫的表現成名。在柏林,蒙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畫),憑着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

▲ 愛德華·蒙克《病娃》 1896 石版畫

▲ 愛德華·蒙克《焦慮》 1896 木版畫

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更爲深刻,開始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開始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裏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1909年,蒙克回到家鄉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

1916年蒙克在奧斯陸附近爲美麗的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純樸生活所吸引,創作了一組色彩歡快的畫面。其中表現勞動人民的作品有油畫《掃雪工人》、《工人回家》等。

▲ 愛德華·蒙克《掃雪工人》

20世紀20年代起,他爲易卜生的劇本作插圖。但始終未能完成。

1937年,納粹分子把蒙克的藝術宣佈爲“墜落”和“頹廢”的,禁止展出,他的作品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被撤了下來。這對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爲他把德國看作第二祖國。在德國佔領挪威期間,他拒絕與納粹政權合作,不參加爲其操縱的美術家協會的活動。

蒙克在過完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蒙克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他的全部作品無條件地捐贈給奧斯陸市,這筆遺產包括1200幅油畫、4500幅素描、1800幅版畫、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筆記和書籍等。爲了紀念蒙克,1963年,奧斯陸政府建造了“蒙克美術館”(位於Tøyen)。蒙克美術館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爲數最多的美術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