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诗人在国外走红这个事,其实已经不稀罕了。很多日本人喜欢写《枫桥夜泊》的张继,也喜欢唐代诗僧寒山;美国诗人把李白的《长干行》翻译成英文,虽然译出来的版本比中文版差了不少,却也能让诗仙收获了不少粉丝。以上种种,其实已经说明了我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近日,咱们的诗圣杜甫又红到英国去了,原因是英国BBC拍了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名字叫《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说起来,这部片子拍得是很有诚意的。

首先,他们请来英国最有名的主持人之一迈克尔·伍德先生主持,还请来了他们国宝级的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来朗诵杜甫的诗,要知道麦克莱恩在《指环王》中饰演的甘道夫角色可是深入人心。

其次,他们走访了我国多个城市才拍成了这部纪录片。从长安到成都,再到长沙等地,一路实景实拍,确实是用心了。

再次,为了展示杜甫诗歌的魅力,节目组将杜甫的十多首诗作翻译成英文,在节目中由伊恩.麦克莱恩朗诵。

1. 杜甫的诗翻译成英文后,基本失去了原诗的味道

这其实不能怪BBC,这不是一个他们能解决的问题,哪怕配上伊恩.麦克莱恩很牛的腔调,都仍然无法读出唐诗本身的美感。比如:

《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翻译出来就是:The good rain knows its season when spring arrives.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出来则是“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这样的英文,在很多中国观众听来,确实很难产生共鸣。

2. 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唐诗,显然拍出来的东西只是能科普级的

如果作为一部唐诗科普的纪录片,它是成功的,因为它带着观众走遍了杜甫生活过的几个重要城市,但是片中对杜甫的理解却又是不够深入的。

在片中,主持人采访了多位路人,有花甲老人,也有几岁的孩子,试图搞明白为何我们如此推崇杜甫。虽然路人说了很多,但片子的分析理解却并不深刻。我们爱杜甫,是因为他自己生活困苦,却仍会为唐军大捷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们爱杜甫,是因为他一生不顺,却仍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爱杜甫,是因为在三吏三别中,他抒写了最深刻的文人情怀。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感谢BBC,他们花了大力气让更多外国人能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杜甫。古典诗词走向世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