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优秀的诗篇,不仅构思独特、炼字准确,而且意境鲜明、用语委婉。作者为了打动别人,首先就要在诗中融入真情,但又不可太过直白,尽量给读者留下思考的想象的空间,才能令人咀嚼不尽。

秋天是一个萧瑟的季节,昼短夜长、秋风寒凉,面对那皎洁的月光,游子更容易怀念起故乡,心中也会有无数的感慨和惆怅。下面介绍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写生动,值得反复细读。

独坐

明代:李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李贽是明代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善于独立思考,中举后就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他在文学上反对一味地拟古,注重创新,他开设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甚至满城空巷。

但是李贽的思想过于反对传统,却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围攻。这首诗就是作者抒发自己孤寂的心境,表达知音难觅的苦闷之情。

诗的开篇就对比鲜明,作者化用魏晋时阮籍的典故,如果有尊贵的客人来了,诗人就热情欢迎;无人来访时,就闲观落花、静赏白云。

“有客、无人”的对照,其实就能清楚地看出,诗人更多的时候是独处,即使偶尔有短暂的欢喜,也掩盖不住长时间寂寥的情绪。

接下来就具体描写他独坐时经常看见的场景,清晨时,微醺如酒的和风,拂弄着细细的草叶;傍晚时,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柔软的沙滩上。

“暖风、凉月”,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妙地代指朝、暮。作者笔触轻柔,只用短短10个字,就描绘出一幅淡雅、静谧的风景画,彰显出诗人闲适、安然的心境。

如此幽静的环境,远离喧嚣和烦恼,本该让诗人忘记得失进退,更可以静心读书、沉着思考,领悟大自然和人生的各种玄妙和机变。可是诗人内心并没有读者想象的那样安宁,他反而觉得自己长久的客居生活,总像梦境一般;只有朋友来时,才能不再思念故乡。所以闲适只是暂态,孤寂则是常态。

毕竟作者是一位大儒,之前都一直倡导大家积极进取,如今让他忽然沉寂下来,可能一时半会无法适应。“客久翻疑梦”,一方面表达出诗人从20出头就在外飘荡,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一直在乡愁中备受煎熬。唯有朋友来时,他在高谈阔论中,才会暂时冲淡思乡的惆怅。

作者在首联和颈联几乎采用相同的句式,更突出地表现出自己的孤寂之感,同时也点明“独坐”的主旨。诗人不愿让这种情绪始终萦绕心间,于是最后以景语结束全诗,同时也照应开篇,算是介绍了自己一天的生活。

诗人略显无奈地说,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琴和书还未整理,就在独坐中送走了残霞。晚霞绚烂,却无人与其一起观赏,一个“犹”字,似乎有些恋恋不舍之意,但更多的是无人可诉的慨叹和寂寥。

纵览李贽的这首律诗,描写生动,行文委婉,彰显出一位大儒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知音难遇的感慨。作者娴熟地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委婉地表达对世态炎凉的不满。

其实生活总是这样磕磕绊绊,人生也是一直交织着期待和艰难。诗人寂寞的时候有落花作伴,孤独的时候只好一人独坐,全文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包含了很多不可言传的人生哲理,值得反复细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