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的诗人,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了,那么,除了这二人之外,有影响力的白居易要算一个。

白居易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无障碍阅读。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诗,将近三千首。李白和杜甫两个人的诗加起来也不到两千首,白居易一个人流传下来的就有将近三千首,实际上,写的肯定还要多。

白居易诗的内容包罗万象,里面不仅有大唐官宦的生活图景,还有街头巷尾的日常琐事,堪称是研究唐代风情的难得的史料。同时,诗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无为思想。

据说白居易非常欣赏同时代的李商隐,曾戏言要转生为他的儿子,后来李商隐生了一个儿子,果然取名为“白老”,不过这个儿子有点痴痴傻傻的,连温庭筠都笑话白老说:“你到底是不是白居易?如果是,你这不是丢‘老白’的人吗?”

后世人们将白居易和李商隐称之为“小李杜”。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和刘禹锡同一年出生。白居易从小就非常聪明,相传他只有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就会“之”、“无”两个字,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

白居易的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母亲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白居易。

白居易不仅聪明,而且特别勤奋,他终日“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古成疮,手肘成胝”,意思就是说他念书念到口中生疮,写字写得手肘都磨出了茧子。

可见,他是多么用功了。正因为小时候读书太过于用功,以至于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年纪轻轻,就衰成这样: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意思是,三十多岁的时候,头发都白了,牙齿都脱落了。

十八岁时,白居易到长安参加科举,之前去拜访当时的前辈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就先打趣说:“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了白居易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顾况果然没看错白居易。不过白居易也是到二十九岁才考上科举。唐朝的科举和宋朝的科举不一样。

在宋朝,只要中了科举一律安排工作;但唐朝就不一样了,考中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取得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叫做“选试”。

举个简单的例子,宋朝的科举好比我们八九十年的大学生,只要考上了大学,一律包分配,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而唐朝的科举就好比现代的大学生,你要去入职做公务员,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凡进必考。

当然,这对于聪明的白居易来说,不算什么,中了科举的第二年,白居易就参加了吏部侍郎郑瑜主持的拔萃科选试,白居易名列甲等。按例就该授官了,于是第二年春,他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是皇家整理图书的机关,校书郎的职责就是管理“邦国经籍图书”,这是一个九品小官。

白居易当时写了一首诗: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僕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写的就是这段经历的。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和生活状态,也可以由此推断出做校书郎这个官的待遇。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僕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工资还是可以的,每个月有剩余,分配的有住房,还有四五间,配的有马车和车夫。

最主要的是校书郎是个相当清闲的官:“三旬两入省”,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一个月只要去上两次班就可以了。难怪白居易天天有时间睡懒觉了,“日高头未梳”。

不得不说这个校书郎的确是个好差事。很符合我们现代一些人想要的工作。但我们不要忘记了白居易曾经的用功。也就是说他的好工作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其实,白居易的诗词可以好好读一读。他的诗简单易懂,而且非常有灵气,无论是他的人叙事诗,还是其它类型的诗,那都是飘逸而灵动,让人一看就能够明白。真正会写诗的人,其实是把大白话,写成一首首灵动的诗,这才是真正最为高明的诗人。

这本《白居易诗传》写得不错,里面不仅罗列了白居易的经典诗词,还有每首诗的故事背景以及白居易的一生,现价只需33.8元,全面了解白居易的一生。点击即可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