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商隐,诗坛名家,多粉丝。作了个《锦瑟》,月朦胧,鸟朦胧,庄周的梦也朦胧,蓝田的玉烟也朦胧,就连五十弦的锦瑟说的啥,也一派朦胧。说来,算是格律诗写成的朦胧诗。

《锦瑟》,没读过的,少。读懂了的,更少。读了不称赞的,尤其少。

这,还真像是今天的网红效应。

网红可以红极一时,红千年却难。所以,哪怕弄不懂诗人心事,诗作本身固有韵味,却是给人以欲罢不能的艺术享受。

且来品一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什么意思?

就这么几句,到底在讲啥子,却成了个千古谜题。自古以来,都说这诗难懂难解。各人的理解,那是莫衷一是。

据说,就连宋代大诗人黄庭坚,都被这《锦瑟》搞得云里雾里,不解其意,专门去找苏东坡讨教。

苏东坡倒是找出了一番说法。说是《古今乐志》有对锦瑟的介绍,这锦瑟确实有五十根弦、五十根弦柱。乐声,能够表达出适(安适)、怨(幽怨)、清(凄美)、和(和乐)不同的情绪、意境。

按照苏东坡的说法,《锦瑟》就是咏叹锦瑟的。中间两联的四句,正是分别演绎适、怨、清、和的不同意境。

苏东坡到底是大文豪,他的这种说法,宋代倒是粉丝颇多。

不过,一首《锦瑟》,真就是针对锦瑟的一个文字游戏?

李商隐为何要写这么四种意境?通过这样的意境,究竟在表达啥意思?真就没有别的意思了?

《石钟山记》,苏东坡扒出点音乐知识来,一举解了石钟山得名之惑。他的古典音乐知识用于《锦瑟》,却似乎并未使人昭昭。

不过,苏东坡的说法虽然存在未解之谜,倒也算是有所依据。

更多的说法,却是全凭各人理解,或者说是臆测。

比如,有说是咏青衣,写欢场艳情的。

靠谱一点的,则有说是自伤身世的、说是悼亡的、说是政治寄托的等等。

感时伤世,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家常便饭。心比天高,弄点政治理想寄托于文字,也是自然之理。悼亡的说法,则说是悼念诗人亡妻王氏。

梁启超等人则干脆说,作者明显有寄托,但是“寄托不明”。

看来,读《锦瑟》要想不作难,只有各凭感觉,自己理解了。

持之有据更好,找不到依据,各凭心中意象就成。关键,是从中获得美的熏陶,艺术的享受。

比如,就人生美好岁月的追忆——

那漂亮优雅的锦瑟啊,怎么无缘无故多达五十根弦,就像我凭空多出的年龄,不知怎么就由青春岁月倍增到五十岁啦。每一根弦,每一条弦柱,都弹奏着对青葱岁月美好年华的怀想。

那些年轻时的岁月,像庄周梦蝶的浪漫温馨,多么让人沉迷。那样的青春年华,像望帝化身杜鹃,流连在巴山蜀水,让人有满心的不舍。

也有空灵澄净中的柔情缱绻,就像无边海上无边明月下鲛人静悄悄洒泪成珠。也有温情脉脉、心有灵犀的情愫暗生,就像晴空丽日下的蓝田玉山,美玉的光影飘飘渺渺、时隐时现。

这一份一去不返的青春情怀,而今只可作为无尽的追忆了。美好如许,单是身临其境的那时,便已经让人沉迷以至迷茫了。

如果是自伤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宏图难展呢?就应该是另一种理解了——

漂亮的锦瑟,你怎么会多达五十根弦呢?就像我虚掷的岁月,一晃也来一个五十了。你这一根一根的弦呀弦柱呀,弹出的,都是我对美好年华的思恋啊!

人生在世就像庄周梦蝶,哪怕有一份理想,更多的却是迷惑。就像满心不甘、不舍的望帝,纵然化身杜鹃流连在天地,也是空自追求。

就像是鲛人在澄澈的月空下悄然泪下,纵然是纤尘不染、品性高洁、超凡脱俗的明珠,境遇却是为世所遗,凄清如许。就像是终于迎来晴天暖日的蓝田玉山,纵然是美玉在怀美好的理想,壮丽的宏图,却不过如缥缈的玉山光影,可望而不可即。

这份人生情怀,岂止是而今只能作为一种不舍的追忆,单是在当时,就已经让我感到迷茫而无所皈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