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發展史上,有兩個特別相似的選手,一個是萬達。在020爆發的當年,一直在實體行業馳騁的萬達也想在虛擬互聯網分一杯羹,2014年由百度、騰訊、萬達三家合股的萬達電商公司——飛凡網高調上線。總投資達50億,預計投資將達200億,誓要將其打造成最大的O2O電商公司。但兩年後三大巨頭散夥,萬達電商謝幕。

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主角順豐電商。有媒體消息稱順豐社區生鮮超市順豐優選近日將上海、西安、武漢等多地的門店關閉。媒體對於關店潮的質疑,順豐稱是戰略調整。即使真是如此,這讓大家不得不想起順豐電商近十年的坎坷發展歷程,至今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萬達電商有得力的盟友支持,順豐電商有快遞業源源不斷的用戶。最終他們有着幾乎相似的結局。

順豐在2010年就已經進入了電商產業,當時國內的第一批電商平臺都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當年阿里的雙十一購物節纔剛剛興起,全天的成交額都不及2018年1分鐘的交易額。京東還是一個以3C爲主的電商平臺。物流建設也纔剛剛起步。當下正紅的拼多多、小紅書等新式電商平臺都還沒有誕生。因此順豐電商起步的時間一點都不晚。或者說,這九年多時間裏,順豐至少有多次可以成功的機會。但順豐一次都沒有抓住。

順豐電商最早上線的一個項目叫“E商圈”,利用自己快遞產業的服務優勢,E商圈主要銷售一些標準化程度較高且對服務有一定的要求的3C數碼產品和食品。同時爲了發展電商業務,順豐在2011年還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可即使如此,E商圈最終是敗了。

到2012年順豐電商業務調整思路,開始向冷鏈方向發展,退吹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當時在順豐內部順豐優選項目成了它發展的重中之重。根據王衛當時的設想。順豐優選通過順豐冷鏈配送可以建立很高的競爭壁壘,還不會有很高的運營成本。快遞本身可以快速的接近產銷地。立項不錯的項目,在順豐內部發展的並不順利。

六年多的時間中順豐電商幾乎是年年換帥。業務發展沒有統一定調。明明有笨鳥先飛的優勢,但直到2016年9月順豐優選才開出第一家線下實體店,大約也就是一年後盒馬鮮生在杭州開出了第一家門店。順豐雖然出發的早,但真正動身的時候顯然已經晚了。

即使如此,順豐對電商業務表現出了極度的不穩定,因爲在優選上沒能做出大的成績,順豐依託自己線下的快遞網點推出順豐嘿客,在極短的時間內開出了2000多家門店。後來又大面積關店。合併到順豐優選。即使在此之後的兩年順豐還是搞出了各種名目的電商平臺。現在順豐旗下運營的電商業務只有順豐優選和豐趣海淘兩個項目。但運營的一點都不成功。

順豐這些年在電商的試錯始終侷限在一個圈子之中,無論是王衛還是順豐電商的CEO都想着依靠順豐快遞龐大的網點優勢來做電商或者零售業務。不能說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對,但順豐優勢和消費者真的貼近嗎?順豐雖爲快遞行業老大,但它服務的對象其實主要還是企業用戶,消費者並不佔多數。而服務企業用戶和爲消費者搞零售業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客羣和服務方式,兩者之間沒有某種必然的聯繫。

做零售想的是如何解決消費者的需求痛點,是從需求出發;做企業主要講求的是服務,如何爲其提供更好的服務。所以王衛眼中順豐做電商的優勢並非一定存在。有較高壁壘的順豐航空貨運、順豐直營網點這些與電商沒有任何關係。要說有優勢的話就是物流成本優勢和資金品牌優勢。

順豐電商業務現在想要重新發展起來幾乎不太可能了,伴隨順豐發展起來京東、天貓模式已經不是最新、最好的模式了。社交電商、社區團購成了當下的潛力股,順豐對於這些更是沒有任何優勢。

特別聲明:本文爲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