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的确减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城市化的进度并不会因此减慢或者消失。因为,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生活,并不是为了聚集。城市化还在继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变慢,更不会停止。

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有网友对真心实意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发展,但其思考全面,提出了如下问题:IT 和网络技术发展正日益消弭距离的障碍,这种趋势是否会减慢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渐渐消融现有城市?

答案是当然不会!

除非在深山老林,在农村县城的你上网看见城市的样子,不向往城市生活。

除非在二三四五线城市生活的你,在网上见过北上广深的发达,却想留守在现在的地方,不向往发达城市的生活。

城市化愿景

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是发达的代名词。我国正在走向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是必然。不会出现在落后地区固步自封,靠发达的互联网物流度日的情况,况且国家和地方也在积极推进,让农村人口减少进城,来增加耕地,保障粮食供应。

无论从基层人民内心还是到上层政策导向,逆城镇化都是不合时宜的,逆潮流的。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市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市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这个在分散过程主要是老牌工业化国家已经经历过。随着大城市中心地区抛弃居住的职能,而只用作商业用途,所以会出现白天市中心区域会聚集上百万人口,而晚上人口就剩下区区几万十几万。

各个新兴经济体城市化步伐在加快

为什么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能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指标

发达地区往往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较高,人民生活水准较高的区域,又称作高经济开发地区。发达地区的普遍特征是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准和生活品质。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一般生活富足,人均寿命长,幸福指数高,并且精神和劳动压力小。

发达的地区

从工业化的水平角度来看,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人均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发达地区平均每个人都要创造很高的价值。但是人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能力差距也不是非常大。那么为什么发达地区的人会创造数倍于欠发达地区人均创造的价值呢?这些价值来自于机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家生产可乐的工厂,一家用人来调配,人工罐装。而另一家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仅需几个人来管理机器运转,或者如果机器可以自己检修和启停,甚至不需要人工。机器不会把每一瓶可乐装的多少不一,误差很小,且工作速度很快,不需要休息。那么同样一天下来,可能全自动化生产线所产出的产品总数数倍于人工工厂,总价值自然也就数倍于人工工厂。而自动化工厂用人要少得多甚至没有,人均一天生产的价值自然就数倍于人工工厂咯。

那么城市化为什么会成为发达地区的量度?

城市化是世界趋势

简单的说,深圳没有农业户口,名义上城镇化率可以说是100%。深圳发布发达?其实,城市掌控着工业资源。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密切相关的。工厂脱离了城市,那么在运输成本,销售市场等方面就非常不便。如果没有人口聚居的城市,相当于架空了工厂的功能。没有输出途径,工厂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如果对工业产品进行长途运输,那么时间和资源损耗是巨大的,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有组织采取这种方法生产。

城市化的其他意义

如果我单单就向往乡村生活呢?为什么非农业户口不能转变为农业户口,不能“种豆南山下”?

先看下面这张图:

东北平原

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并领先第二50%多的农业巨省。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几乎种满了庄家。图中选区了哈尔滨南部双城区内的卫星照片。图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白点。这些点是什么呢?其实,这些是一个个村庄。我国每年有上百个自然村消失,这些村庄里的人逐渐都搬进了城市。而在这之后,这些没人的村庄土地会被回收并统一利用,减少了自然村,但增加了耕地。

三江平原

上图是三江平原,也就是著名的“北大仓”,黑龙江省粮食主要的产区。这里白点很少,自然村不多。实现了大面积的农业自动化生产。虽然面积不及辽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但粮食产量和质量却是非常高。这就是人口不断城市化,又通过政策来阻止逆城市化潮流的意义之一。

所以,即使有互联网的介入,即使偏远地区交通越来越方便。但城市化的潮流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还可以在新的地方建立城市。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工业化的体现,是一个地区发达的体现。城市化不会停止,城市也不会消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