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中国古代历史,从古至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巴出将, 蜀出相”。而巴蜀就是我们现如今的四川云南地区。在汉朝时期,巴蜀之地还是一个文化发达地区,多出文士相才,也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偏多,人多劲,颇有将帅之才。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巴蜀之地就出不少良将,其中一位武可安邦,文可治国,却被刘备辜负了。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三国良史陈寿,就曾对蜀汉六位良将评价甚高,并将他们合为一卷——《三国志》第四十三卷中,给了这样的评价:“黄权弘雅思量,李恢公亮志业,吕凯守节不回,马忠扰而能毅,王平忠勇而严整,张嶷识断明果,咸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没错,我们今天讲述的就是我们的黄权,黄公衡将军,他是蜀汉名将,年轻的时候,就为郡吏,因表现出足够的才干,被刘璋征召为主簿。黄权是巴西郡阆中人,通晓兵法,善料形势,时时化险为夷。他在拒刘备,抗曹操,占汉中、劝东征等战斗中,谋划于事先,可谓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大军压境汉中,导致暗弱的刘璋万分恐慌,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益州内部代表法正和张松开始另谋出路,向刘璋建议力邀同族刘备入川,协助他抵挡北方张鲁和曹操。在邀请刘备入川这件事,黄权更是极大的反对,认为刘备很危险,一山不容二虎,惹怒刘璋,被贬出。
  《三国志》记载: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然而,刘备入川之后,并没对抗张鲁和曹操,而是在广纳人心,暗藏祸心。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暴露出了他枭雄的本性,刘璋和刘备反目,经过3年奋战,刘备最终控制益州。刘璋投降之后,黄权也跟着归降了刘备,拜封黄权为偏将军。
  与此同时,曹操破张鲁,张鲁逃入巴中,在这个时候,黄权发挥出他绝对的才华,向刘备提出了“外联张鲁,共拒曹操” 的谋略。不过,张鲁却投降了曹操,让刘备的北方门户大开,导致曹操派出张郃进入巴中掠夺人口和资源。面对这样的威胁,刘备并不甘心,就派谴张飞率大队人马迎击曹军。在渠江一带,张飞一举大败曹军大将张郃,迫使曹军不得不退避到了南郑。渠江一战,张飞军团的获胜,奠定了刘备益州国新政权的根基。
  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攻破杜濩、朴胡,攻杀夏侯渊,占领了汉中。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这些计谋都是黄权首先替刘备想出来的。黄权也是一位战略级大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
  蜀汉刚刚建立不久,不断受到来自多方的困扰,可谓多灾多难。先是关羽兵败麦城被杀,荆州被孙权夺走,秋六月,车骑将军张飞在阆中,被其部下所害。随后,部下挟张飞之头逃奔东吴。刘备面对两位大将惨死,气愤难忍,准备伐吴。
  在伐吴的时候,黄权再一次献出一计,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不如让我先为先锋探探路,陛下坐镇后方指挥。
  《三国志》: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可惜,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计策,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只是,很可惜,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惨败而归,差不多全军覆没。而黄权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
  猇亭一战,蜀军大败,致使新生的蜀汉帝国元气大伤。假使黄公衡的防御战略能被采纳,蜀汉帝国的命运,或许不至于惨败到如此地步,从此失去一统天下的资本。以至于黄权投降曹魏,刘备得知这样的消息,仰天叹息道:“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辜负了黄权,最终在白帝城抑郁病逝。
文章出处:《三国志》、《华阳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