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这款飞机当时的飞行轨迹和美方的RC135型侦查机很像,因此苏军派出苏15战机对其进行了袭击,随后这架747客机坠毁,机上两百多名乘客和机组工作人员全部丧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美方的U2型侦察机以及各种轰炸机的影响,苏联方面准备对苏11战机进行改造升级,其第一款原型机为T58D-1,在 1962年初推出,这时候它还仅仅只是完成了数据记录仪的配备,雷达等系统还没有进行安装。


自从上世纪初飞机诞生以来,飞行航空器得到了大量发展。战斗机作为各国空军的一款重要装备,从最早的螺旋桨式飞机到后来的喷气式飞机,期间也经历了众多变化。第一代战机大多使用的是后掠翼式的布局,而二代机开始着重对速度进行了提升,飞机布局也就因此改变为三角翼的布局。苏联当年就研制过一款三角翼的战斗机,它就是苏15。从外形上看,这款战机和我国的歼-8II比较像,不过苏15是二战时候研制的,而歼8II是在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款高速战斗机。另外,歼8II在1988年正式投入服役,而苏15战机从研制到服役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正投入战斗,也没有出口给其他国家。因此关于这款型号战机的消息没有那么多,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款具有先进性能的高速截击机,并且凭借几次击落民航飞机的经历而被称之为“民航屠夫”。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美方的U2型侦察机以及各种轰炸机的影响,苏联方面准备对苏11战机进行改造升级,其第一款原型机为T58D-1,在 1962年初推出,这时候它还仅仅只是完成了数据记录仪的配备,雷达等系统还没有进行安装。直到之后的9月份,苏军才确定了这款T58D战机的雷达和武器类型。1年后,第二架和第三架试验机陆续被研制出来,第二款样机的机头位置安装了一个特别的整流罩,而第三款T58D-3型飞机则增加了一个副油箱,配备了新型的AP -46型驾驶仪。随后,通过实际的飞行试验,苏联方面对这款飞机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最终在1965年4月底,这款飞机开始投入生产,并且命名为“苏15”型。


据了解,苏15在1967年正式装备到苏联的空军部队中,它采用了三角翼的结构设计,北约代号为“细嘴瓶”。这款截击机在1979年停产,直到90年代退役。苏15一共建造了1290架,在服役的20多年里一直被苏军作为米格25的辅助装备使用。在当时的背景下,苏15的飞行性能突出,其飞行速度为2.5万马赫,是难得的几款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万多米的战斗机,苏军主要将其大量部署在欧洲地区,对北约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苏15拥有很多版本,除了基础型号之外,还有苏15T,苏15TM以及苏15UT 等双座的战斗教练机型号。在这些版本中,苏15TM 是很重要的一个型号。据悉,苏15TM 的长度约为19.56m,高度为4.84m,配备了两台R13型涡喷式发动机,雷达系统为Taifun-M雷达,这款系统的干扰性能很好,最大的追踪距离可以达到45公里,实用的升限高度为1.81万米。


在苏15截击机服役期间,它先后造成了三次客机坠毁事件。首先。在1983年,一架韩国大韩公司的747客机被苏15战机被击落。据悉,当时这架客机正从纽约飞往汉城,由于导航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它就误入到苏联的空中范围。由于这款飞机当时的飞行轨迹和美方的RC135型侦查机很像,因此苏军派出苏15战机对其进行了袭击,随后这架747客机坠毁,机上两百多名乘客和机组工作人员全部丧生。


此外,大韩公司还有一架707型客机也被苏15战机给击中了,这艘客机当时是要从巴黎飞往汉城,不过也是因为航线的问题被苏军击中左翼,幸好最后只造成了两人丧生。除此之外,伊朗航空曾有一架小型的客机在从伊朗飞往格鲁吉亚的时候,被苏联击中。但是这一次苏15战机并没有使用导弹进行射击,而是直接和那架飞机进行碰撞,于是飞机上的人全都丧生了。正是由于这些撞毁客机的事故,所以苏15才会被视为民航客机的“天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