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6億打造的48集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平均每集耗資一千多萬,描述的長安景象是如此真實,之所以說其真實是因爲劇中的城牆都是夯土的。你會問唐朝連塊磚都買不起麼?還得用夯土城牆。


唐帝國長安城城牆是確實是大都是不包磚的夯土城牆,只有皇帝住的宮城纔是磚牆。長安城的外郭城周長達36公里,如果全部包磚的話那得多費錢費時間啊。有人會說隋朝、唐朝長安城那麼大,國家如此富裕,還能在乎那點錢,怎麼還比不上明朝呢?人家明朝的城牆都是包着磚的。


爲什麼呢?因爲唐朝和明朝對於磚的生產成本的概念完全不一樣。燒磚這種活計在明清時期已經大規模使用煤炭作燃料,而在隋唐時期就沒有煤炭了嗎?當然有,很早以前就有,先秦時期就有!

《山海經》裏就稱煤爲“涅”。戰國時期稱爲“每”。自魏晉一直到明清期間,史書中記載的肥碳、炸子、焦子、夯炭、煤土、泥炭,還有窯礬等都指的是煤炭。“煤”的稱呼流行並固定下來是從宋代開始的。


由於明以前採礦技術侷限,先前的各朝代,煤炭並不是主要的燃料。柴木拿來燒磚,那成本就太高了。
所以,唐朝人要給那36公里的城牆包上磚,在當時沒有煤的情況下,用那麼多木材去燒,花費巨大,不合算。而且那時夯土城牆絕對是平滑、堅厚,有明朝的大炮也打不穿。


所以說,明朝因爲完全用煤炭作燃料,而隋唐大多數是沒有煤炭作燃料的。這就是唐朝長安城牆不包磚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看隋唐電視劇展現出長安的景象,如果出現磚牆,那基本都是不懂歷史那些編劇還有攝像師爲了省錢省事拍攝的,都是以明朝西安城牆爲這個實體背景糊弄觀衆。

名妓鎮樓!記得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