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元旦前,在一次省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听了一节语文课《蝉》。授课女教师三十几岁,漂亮优雅、言语流畅、板书工整,PPT中图片及各种链接非常丰富,并为每个师生发了一个蝉的标本。学生们课堂表现积极,师生配合默契。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吴维煊

我是数学老师,很久没有听过语文课了。虽然在日常读书读报中经常看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偶尔也会对阅读中捕捉到的"一闪念"写一些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也在报刊中发表过几篇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章,但因我很长时间没有身临真正的语文课堂,仍然是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学的"门外汉"。但是,一节课听完后,作为非语文教师的我,感觉这节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并不浓郁,似乎更像是一节生物课。

45分钟的授课时间,执教老师讲课的重点是:1.蝉的地穴;2.蝉的卵;3.蝉的生命简史;4.走进《昆虫记》;5.对文章的感悟。在听这节课之前,我对蝉并无过多的了解,通过听课,我及所有听课师生都能从生物学角度更多地了解蝉这种昆虫。但是,从语文课的角度,我认为这节课对学生的影响是微弱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听、说、读、思、写等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由于执教老师在上课前发给我们的学案中并未注明这篇课文的授课课时数,在《蝉》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讲解蝉的生长过程,没有对重点字、词、句等进行讲解,没有对优美句子及段落的欣赏,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没有抓住科学小品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如何融合的介绍。学生的听仅局限于教师对蝉的生长过程的介绍,学生的说仅局限于教师针对蝉的生长过程的一些问题的提问,没有读与写的教学环节。因而,让我产生了听生物课的感觉。

蝉,是一种昆虫。《蝉》这篇课文选自《昆虫记》,文章自然离不开生物学角度的描写。但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蝉》,应该如何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所帮助,是这篇课文讲什么及怎么讲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中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即:文学性的语言和将蝉人格化的人文语言,让学生在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后,更多地从文学的角度欣赏作者对蝉的写作方法,向学生介绍如何从哲学角度思考自然现象,如何从艺术角度去观察自然,如何从文学角度去感受和表达,向学生介绍说明文及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法,这节课的语文性就凸显出来了。

不可否认,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并不多,能把语文课学好的学生就更少了。学生为何不喜欢上语文课?其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有些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历史课、地理课、思政课、法制教育课,却没有上出真正的"语文课",或许是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哪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是借助课程学习实施教育的一个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教育与熏陶很重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情感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享受到文学的滋养,对寓意深远的汉字及汉语有独特的热爱,通过语文学习,说与写的能力能得到切实提高,对语文教学而言更加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