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11月9日電(記者 林波)40年前,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使浙江寧波這座城市再次煥發生機,走上了開放圖強的道路,在中國對外開放歷程中書寫了壯麗的寧波篇章。

圖爲活動現場。 林波 攝

寧波市副市長李關定表示,從1980年謀劃建設“現代化的港口城市”,到去年謀劃建設“國際港口名城”,都充分體現了“開放”這個關鍵元素,“開放已經成爲寧波城市的文化基因,是寧波的最大優勢。”

事實上,寧波是當前中國各地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的縮影。據統計,經過40年的發展,寧波經濟總量從2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9847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5656元和30871元,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和第1位。

當前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裏,中國從相對封閉、依靠初級產品參與全球分工和競爭的經貿小國,變成一個開放、靠製成品參與全球分工和競爭的經貿大國,書寫着歷史新篇章。

那麼,在未來,中國如何用開放推動發展?

“改革開放並非簡單的一開了之,未來的開放戰略一定要服務於高質量發展。”11月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舉行的2018中國開放論壇暨雪竇山全球智庫論壇上如是說道。

隆國強分析稱,過去四十年裏面中國主要是“補工業化的課”,解決的是工業化對開放的需要,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的階段就對開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的開放戰略需要緊緊的服務好高質量發展,也就是說,要用好全球的資源、全球的市場,來服務於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未來的對外開放新戰略。”

在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祕書長張燕生看來,對外開放的本質是改革,“儘管當前開放前行舉步維艱,但應對開放風險和內部下行的壓力最好的策略是繼續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把危機、壓力轉化成機遇。”

張燕生以製造業挑戰爲例,“如何能夠從代工貼牌走向自主,從低端走向高端,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下一步經濟轉型非常重要的方向。”(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