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志的编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方志无学”的传统偏见使方志学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滞 后。本文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探讨高校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出校地合作是打破目前方志学专 业发展困境的唯一办法。

关键词:方志学;人才培养模式;学历教育;校地合作

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始于 《禹贡》,自隋代官修以来,历代都有编纂。“在 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广度来 看,还是从它们的有系统的全面性来看,都是任 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凡是熟悉中国 文献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文献中有卷帙浩瀚的 ‘地方志’,它们确实是当地的地理和历史著作 (总称方志,涉及一个省的称通志,下面几级则 称府志、州志或县志),其它各类文献在卷帙浩 瀚的程度上很少能够和这类文献相比”,[1]44-45 “在西方,有没有可以和这些卷帙浩瀚的文献相 对比的文献呢?希腊和希腊化的古代文化并没 有留下与此相似的文献,而且从中世纪初期以 来,这类著作似乎也不多……”[1]50-51。虽然, 地方志的编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方志无 学”的传统偏见却长期困扰着方志界的理论研究 和事业发展,时至今日,方志学的理论研究、学 科建设和学历教育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方志学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还只被承认 是专门史下面的一个三级学科,尚未被国务院学 位委员会列入学科目录,这严重限制了其在高等 院校的发展,而带来的一个明显影响是修志人才 梯队的断档。新中国首轮修志期间,许多修志单 位都是按照临时工作的观念来规划整个修志工 作,因此在各地修志班子的构成上,普遍年龄偏 大,一些参加过首轮修志的老专家、学术骨干大多已离休、退休,目前二轮修志队伍中,参加过 上一轮修志的老同志不到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而新加入修志行业的同志大都是从其他各单位 抽调来或新近考入的公务员,专业出身的极少, 因此专业方志人才的培养和方志队伍的优化问 题非常突出。

诚如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 导小组组长陈奎元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专 门学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队伍,修志工作无 法正常开展,编纂高质量的志书就更无从谈起。 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在专业化修 志队伍建设方面下大力气”[2]。加强修志队伍建 设,培养高素质修志人员,对现有修志人员施以 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固然是一个很 好途径,但学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着短 期培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方志学专业学历教育 的健康开展,有助于方志学学科的确立和完善。

方志学专业的学历教育可追溯到 1983 年 4 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招收了一个两年制的方志大 专班,最后半年在杭州师范学院学习,1985 年 2 月毕业,获得杭师院颁发的方志学专业大专证 书。1985 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也招收了一 届两年制的“方志学干部专修班”,毕业后发给 国家承认学历的方志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这可 以说是方志学有学历教育的开始。其后方志学本 (专)科专业在高校的发展出现了一段空窗期,直到 1997 年 8 月在宁波举行的全国地方志颁奖 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提议“利用浙江 和宁波有优良的修志传统的优势,在宁波大学建 立起方志专业,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修志人才做出 贡献”[3],浙江省教育厅遂批准当时的宁波大学 历史文化系(后并入文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于 1998 年起招收方志学本科专业(方向)学生。 迄今已毕业 11 届,在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有 26 人在修志系统工作,2 人在档案系统工作。期 间虽由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有三年没有 招到学生,但宁波大学的方志学本科专业(方向) 一直坚持至今,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仅有的拥 有方志学本科专业(方向)的高校。而在研究生 培养方面,目前国内尚无高校设有方志学硕士学 位点,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等个别高校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硕士学位 点下设置方志学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生。笔者拟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探讨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

一、总体思路与模式设计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方志学专业建 设在国内高校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学科进行定 位。笔者个人浅见,方志学的学科定位应为一级 学科历史学(中国史)下属的二级学科。根据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 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关于一 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规定,方志学成为一级学科 的条件还不具备,就理论上而言,方志是记录特 定地域某一时期地情的资料性的官修史书,它具 有历史学科的共同特征,是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 分。但同时,又应该把方志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史 学加以区别开来,以彰显其独立于历史学下面其 它二级学科的独特个性,这个个性就是方志的基 本属性,即地方性、时限性、资料性、叙述性和 官修性。

因此方志学学科在国内高校的专业设置上, 本科层面可以考虑在历史学学科门类下面设置 方志学专业,研究生层面则考虑在一级学科历史 学(中国史)下面设立一个方志学的硕士学位点。 因为一旦方志学成为了历史学(中国史)的一个二级学科,那么就可以和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 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等二级学科一样,设立一个二级硕士学位点。而 本科专业一般也是依据二级学科来设置的,如世 界史曾经是历史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因为 列入了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在高校中开设了世界史本科专业;中共党史是一 级学科政治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同样也在高 校中开设了中共党史本科专业。

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 学实践环节、环境建设、保障机制等,有的时候 要受制于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情况因 不同的学校而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作 为一所新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从 2000 年开始, 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实施了“平台+模块”课程结 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平台”分为公共 基础、学科(大类)基础、专业基础 3 个不同层 次,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 “模块”由具有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实现 不同专业的分流培养,体现“强能力、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对模块有选择权,可以相 对自由地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从 2007 年开始, 学校又打破了原有按专业招生的做法,实行按学 科大类招生,学生第一学年按大类培养,学年末 根据“志愿+考核”原则分流专业。方志学专业 在学校被定位为“专业方向模块”,视作支撑学 校特色项目“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范例之一。

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首任中国地 方志协会会长梁寒冰指出:“专业修志人员应具 备必要的条件:一、应具备高等学校毕业的文化 程度;二、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要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的专业知识;四、还 应有一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五、要有一些方 志学和编纂学的基本知识”。[4] 笔者所在学校 方志学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专业方向模块 课)上充分体现了方志“综合性”的特点,既考 虑到方志学学科体系(理论方志学、应用方志学、 方志史)的构成,同时也结合了修好一部志书所 需“通才”的知识结构,比如要修好一部志书, 除了方志学的专业知识外,至少还需要掌握宏观 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国情和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为此,开设了方志发展史、新方志编纂 学、名志选读、年鉴学概论、宏观经济学、统计 学原理、中国经济史、社会学概论、历史地理、 自然地理、民俗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文物鉴赏 与收藏、史料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等课程,使 课程设置既趋于规范化,又体现了方志学专业 “杂”的特点,适应了当前修志机构人员组成的 特点和对修志人才的复合性需求。

方志学专业(方向)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 专业。修志工作除了研究、编撰外,还有一个行 政推动、管理和与人沟通的问题,因此实践教学 显得格外重要。对此,在教学中始终牢牢把握了 教学与实践并举的理念。如让学生到方志办实 习,直接参与方志编修的实践;借助近年来学校 为兄弟省市方志办举办各类方志、年鉴培训班的 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组织学生去乡、镇、村或部门,独立或帮助编纂 各类乡、镇、村志和部门志、专业志等。

二、高校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

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在国内高校发展 中面临的瓶颈,笔者所在学校较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是缺乏官方(教育部)“名分”。方志学迄 今为止还只被承认是一个三级学科,没有被国务 院学位办列入学科目录,教育部高教司 2012 年 9 月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中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也没有方志学 的一席之地。尽管目前教育部对于授予硕士学位 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已不作规定,允许 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理论上存在高校自主 设立方志学硕士点的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比 目录内增列二级学科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在没有 官方“名分”的情况下,方志学学科在高校自然 是处处碰壁,其发展困难重重。其次是缺乏师资。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方志学专业无论在本科 层面还是研究生层面,在高校中设置的少之又 少,从事方志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更是寥若晨 星,加之方志学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 业,部分课程知识更新快,大学课堂教学与修志 工作中实际需求存在的脱节现象较其他专业更 显突出,因此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学科建设方面, 师资严重缺乏,仅靠目前高校内的师资是不够 的。再次是实践与教学并举真正落到实处有待提高。方志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包括毕业实 习),包括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笔者所在学校除 早先建立的天台县志办、宁波市志办两个较为稳 定的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外,近年来又与安徽省 地方志办公室、江西省方志馆、上海市奉贤区地 方志办公室共建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实习基 地,但尽管这样,仍需进一步拓展空间,尤其是 与学生原籍或有落脚点所在地的方志办建立合 作关系,解决存在的诸如资金、实习期间食宿等 问题,才能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并呈可持 续发展。还有,目前国内高校流行大一新生先不 分专业、一年以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趋势, 对方志学等冷门专业也会带来很大冲击。如笔者 所在学校 2007 年改原有按专业招生为按学科大 类招生后,方志学专业马上受到冲击,2007 年 至今,已有三届被迫停招。

三、打破高校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途 径:校地合作

要摆脱高校方志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 境,笔者以为,除教育部给一个官方“名分”外, 采取校地合作的办学形式是目前唯一可行办法。

首先,校地合作可弥补师资的不足。为弥补 师资的不足及大学教师远离修志第一线的缺憾, 可外聘一些长期在修志第一线、有实际修志经验 并有一定理论功底的方志界专家为大学兼职教 授,利用“名家论坛”“人文讲坛”“地方文化 讲座”等系列讲座,来相关学院举办不定期的学 术讲座,以补充我们书斋中人课堂讲授方志学课 程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当前的方志编修 工作紧密挂钩。在研究生层面上,则可以聘请校 外修志专家担任方志学硕士点或挂靠硕士点的 兼职研究生导师,推行“双师型”导师制,主要 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包括毕业论文的撰写。

其次,校地合作可推进高校方志学学科建 设。教育部现在允许目录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所以理论上存在高校自主设立方志学硕士点的 可能,但由于高校中从事方志学教学和研究的教 师仅有少数几个,且分散在不同高校,因此申报 目录外增列二级硕士点即使学校支持,也缺乏师 资和研究成果,但如果与高级职称人员较多、研 究实力雄厚的方志办合作,则申报目录外增列二 级硕士点就有希望。

再次,校地合作有助于教学实践的落实及可 持续性发展。学生短学期、寒暑假的教学实践及 毕业实习,只有谋求校地合作,尤其是与学生原 籍或有落脚点所在地的方志办建立合作关系,接 受学生参与实习,才能解决诸如食宿、资金、学 生毕业走向等一系列问题,使教学实践真正落到 实处。条件成熟的可共建教学实习基地,落实实 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校地合作还可以给专业发展带来诸如 资金、影响力、知名度、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帮助。 校地合作的形式除了前述补充师资、参与学科建 设、落实实践教学外,还包括与各地修志机构共 建方志理论研究培训基地,承办各类非学历教育 社会培训,合作进行地方志开发和研究等多个方 面。如非学历教育的方志培训在笔者所在学校开 展很好,截止目前已承办北京、广东、陕西、新 疆、海南、甘肃、安徽、广西、西藏、哈尔滨、 济南、南京、贵阳、厦门等地方志、年鉴培训 27 期,培训学员 1797 人,成为业界具有相当影 响、较为稳定的地方志培训基地。不仅扩大了笔 者所在学校方志学专业在全国方志界的影响力 和知名度,还可以搞创收,加大对专业的资金投 入,间接地还能对校内师资的培养、学生的就业 提供帮助。

陈奎元指出,现在又是具备条件可以形成较 为完善的方志理论和方志学学科的大好时机。[5]目前党和政府对地方志工作越来越重视,《地方 志工作条例》的出台,使修志工作有了法规保障,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出台,规范了各地的修 志行为,常设修志机构在各地建立并纳入公务员 管理系列,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30 多年全国规模的修志活动,读志用志的 开展,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对地方志的认知度, 形成了有利的舆论基础,地方志事业正处于一个 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 机,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推进方志学学历教育在 国内高校的发展,使方志学学科形成从大学本科 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国民教育系列,尽快形成、 确立和完善方志学学科。

参考文献

[1]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M]. 北京:科学出 版社, 1976 . [2] 陈奎元. 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国 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地方志工作文献选编, 北京: 方志 出版社, 2009: 169.

[3] 李铁映. 在全国地方志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M]//中国地方 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方志文献汇编: 上, 北京: 方志出 版社, 1999: 56.

[4] 梁寒冰. 整理旧方志与编纂新方志刍议[J]. 中国地方史志通 讯, 1981(5-6): 42.

[5] 陈奎元. 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M]//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地方志工作文献选编,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153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11月第36卷第6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