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誌的編修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方誌無學”的傳統偏見使方誌學學科建設和學歷教育滯 後。本文試以筆者所在學校爲例,探討高校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指出校地合作是打破目前方誌學專 業發展困境的唯一辦法。

關鍵詞:方誌學;人才培養模式;學歷教育;校地合作

地方誌是我國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寶,始於 《禹貢》,自隋代官修以來,歷代都有編纂。“在 中國出現的一系列地方誌,無論從它們的廣度來 看,還是從它們的有系統的全面性來看,都是任 何國家的同類文獻所不能比擬的。凡是熟悉中國 文獻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文獻中有卷帙浩瀚的 ‘地方誌’,它們確實是當地的地理和歷史著作 (總稱方誌,涉及一個省的稱通志,下面幾級則 稱府志、州志或縣誌),其它各類文獻在卷帙浩 瀚的程度上很少能夠和這類文獻相比”,[1]44-45 “在西方,有沒有可以和這些卷帙浩瀚的文獻相 對比的文獻呢?希臘和希臘化的古代文化並沒 有留下與此相似的文獻,而且從中世紀初期以 來,這類著作似乎也不多……”[1]50-51。雖然, 地方誌的編修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方誌無 學”的傳統偏見卻長期困擾着方誌界的理論研究 和事業發展,時至今日,方誌學的理論研究、學 科建設和學歷教育仍是比較薄弱的環節。

方誌學作爲一門學科,迄今爲止還只被承認 是專門史下面的一個三級學科,尚未被國務院學 位委員會列入學科目錄,這嚴重限制了其在高等 院校的發展,而帶來的一個明顯影響是修志人才 梯隊的斷檔。新中國首輪修志期間,許多修志單 位都是按照臨時工作的觀念來規劃整個修志工 作,因此在各地修志班子的構成上,普遍年齡偏 大,一些參加過首輪修志的老專家、學術骨幹大多已離休、退休,目前二輪修志隊伍中,參加過 上一輪修志的老同志不到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而新加入修志行業的同志大都是從其他各單位 抽調來或新近考入的公務員,專業出身的極少, 因此專業方誌人才的培養和方誌隊伍的優化問 題非常突出。

誠如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地方誌指 導小組組長陳奎元指出:“編纂地方誌是一項專 門學問,沒有高素質的人才和隊伍,修志工作無 法正常開展,編纂高質量的志書就更無從談起。 必須高度重視人才選拔和培養工作,在專業化修 志隊伍建設方面下大力氣”[2]。加強修志隊伍建 設,培養高素質修志人員,對現有修志人員施以 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和繼續教育固然是一個很 好途徑,但學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着短 期培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誌學專業學歷教育 的健康開展,有助於方誌學學科的確立和完善。

方誌學專業的學歷教育可追溯到 1983 年 4 月,復旦大學歷史系招收了一個兩年制的方誌大 專班,最後半年在杭州師範學院學習,1985 年 2 月畢業,獲得杭師院頒發的方誌學專業大專證 書。1985 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也招收了一 屆兩年制的“方誌學幹部專修班”,畢業後發給 國家承認學歷的方誌學專業大專畢業證書。這可 以說是方誌學有學歷教育的開始。其後方誌學本 (專)科專業在高校的發展出現了一段空窗期,直到 1997 年 8 月在寧波舉行的全國地方誌頒獎 大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組長李鐵映提議“利用浙江 和寧波有優良的修志傳統的優勢,在寧波大學建 立起方誌專業,爲培養二十一世紀修志人才做出 貢獻”[3],浙江省教育廳遂批准當時的寧波大學 歷史文化系(後併入文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 於 1998 年起招收方誌學本科專業(方向)學生。 迄今已畢業 11 屆,在該專業畢業的學生中,有 26 人在修志系統工作,2 人在檔案系統工作。期 間雖由於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有三年沒有 招到學生,但寧波大學的方誌學本科專業(方向) 一直堅持至今,是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中僅有的擁 有方誌學本科專業(方向)的高校。而在研究生 培養方面,目前國內尚無高校設有方誌學碩士學 位點,僅有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寧波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等個別高校在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歷史文獻學、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等碩士學位 點下設置方誌學研究方向,招收碩士生。筆者擬 以筆者所在學校爲例,探討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 模式。

一、總體思路與模式設計

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方誌學專業建 設在國內高校的發展,首先需要對學科進行定 位。筆者個人淺見,方誌學的學科定位應爲一級 學科歷史學(中國史)下屬的二級學科。根據國 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部頒佈的《學位授予 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中關於一 級學科、二級學科的規定,方誌學成爲一級學科 的條件還不具備,就理論上而言,方誌是記錄特 定地域某一時期地情的資料性的官修史書,它具 有歷史學科的共同特徵,是歷史學的有機組成部 分。但同時,又應該把方誌學與一般意義上的史 學加以區別開來,以彰顯其獨立於歷史學下面其 它二級學科的獨特個性,這個個性就是方誌的基 本屬性,即地方性、時限性、資料性、敘述性和 官修性。

因此方誌學學科在國內高校的專業設置上, 本科層面可以考慮在歷史學學科門類下面設置 方誌學專業,研究生層面則考慮在一級學科歷史 學(中國史)下面設立一個方誌學的碩士學位點。 因爲一旦方誌學成爲了歷史學(中國史)的一個二級學科,那麼就可以和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 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 等二級學科一樣,設立一個二級碩士學位點。而 本科專業一般也是依據二級學科來設置的,如世 界史曾經是歷史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但因爲 列入了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在高校中開設了世界史本科專業;中共黨史是一 級學科政治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同樣也在高 校中開設了中共黨史本科專業。

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包括課程體系、教 學實踐環節、環境建設、保障機制等,有的時候 要受制於學校總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情況因 不同的學校而異。以筆者所在學校爲例,學校作 爲一所新興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從 2000 年開始, 在國內高校中較早實施了“平臺+模塊”課程結 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平臺”分爲公共 基礎、學科(大類)基礎、專業基礎 3 個不同層 次,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培養思路; “模塊”由具有專業方向特色的課程組成,實現 不同專業的分流培養,體現“強能力、高素質” 的人才培養特色,學生對模塊有選擇權,可以相 對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從 2007 年開始, 學校又打破了原有按專業招生的做法,實行按學 科大類招生,學生第一學年按大類培養,學年末 根據“志願+考覈”原則分流專業。方誌學專業 在學校被定位爲“專業方向模塊”,視作支撐學 校特色項目“基於‘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 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範例之一。

原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副組長、首任中國地 方誌協會會長梁寒冰指出:“專業修志人員應具 備必要的條件:一、應具備高等學校畢業的文化 程度;二、要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三、要有一定的歷史和地理的專業知識;四、還 應有一般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五、要有一些方 志學和編纂學的基本知識”。[4] 筆者所在學校 方誌學專業(方向)在課程體系(專業方向模塊 課)上充分體現了方誌“綜合性”的特點,既考 慮到方誌學學科體系(理論方誌學、應用方誌學、 方誌史)的構成,同時也結合了修好一部志書所 需“通才”的知識結構,比如要修好一部志書, 除了方誌學的專業知識外,至少還需要掌握宏觀 經濟學、社會學、統計學、國情和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識。爲此,開設了方誌發展史、新方誌編纂 學、名志選讀、年鑑學概論、宏觀經濟學、統計 學原理、中國經濟史、社會學概論、歷史地理、 自然地理、民俗學概論、檔案管理學、文物鑑賞 與收藏、史料學、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等課程,使 課程設置既趨於規範化,又體現了方誌學專業 “雜”的特點,適應了當前修志機構人員組成的 特點和對修志人才的複合性需求。

方誌學專業(方向)還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 專業。修志工作除了研究、編撰外,還有一個行 政推動、管理和與人溝通的問題,因此實踐教學 顯得格外重要。對此,在教學中始終牢牢把握了 教學與實踐並舉的理念。如讓學生到方誌辦實 習,直接參與方誌編修的實踐;藉助近年來學校 爲兄弟省市方誌辦舉辦各類方誌、年鑑培訓班的 機會,讓學生參與其中,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組織學生去鄉、鎮、村或部門,獨立或幫助編纂 各類鄉、鎮、村志和部門志、專業志等。

二、高校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瓶頸

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目前在國內高校發展 中面臨的瓶頸,筆者所在學校較具有典型意義。 首先是缺乏官方(教育部)“名分”。方誌學迄 今爲止還只被承認是一個三級學科,沒有被國務 院學位辦列入學科目錄,教育部高教司 2012 年 9 月最新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中無論是基本專業還是特設專業,也沒有方誌學 的一席之地。儘管目前教育部對於授予碩士學位 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目錄已不作規定,允許 目錄外自主設置二級學科,理論上存在高校自主 設立方誌學碩士點的可能,但實際操作起來,比 目錄內增列二級學科難度要大得多。所以在沒有 官方“名分”的情況下,方誌學學科在高校自然 是處處碰壁,其發展困難重重。其次是缺乏師資。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方誌學專業無論在本科 層面還是研究生層面,在高校中設置的少之又 少,從事方誌學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更是寥若晨 星,加之方誌學專業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 業,部分課程知識更新快,大學課堂教學與修志 工作中實際需求存在的脫節現象較其他專業更 顯突出,因此無論是教學上還是學科建設方面, 師資嚴重缺乏,僅靠目前高校內的師資是不夠 的。再次是實踐與教學並舉真正落到實處有待提高。方誌學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包括畢業實 習),包括研究生的教學實踐,筆者所在學校除 早先建立的天台縣志辦、寧波市志辦兩個較爲穩 定的本科生教學實習基地外,近年來又與安徽省 地方誌辦公室、江西省方誌館、上海市奉賢區地 方誌辦公室共建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學實習基 地,但儘管這樣,仍需進一步拓展空間,尤其是 與學生原籍或有落腳點所在地的方誌辦建立合 作關係,解決存在的諸如資金、實習期間食宿等 問題,才能使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並呈可持 續發展。還有,目前國內高校流行大一新生先不 分專業、一年以後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的趨勢, 對方誌學等冷門專業也會帶來很大沖擊。如筆者 所在學校 2007 年改原有按專業招生爲按學科大 類招生後,方誌學專業馬上受到衝擊,2007 年 至今,已有三屆被迫停招。

三、打破高校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困境的途 徑:校地合作

要擺脫高校方誌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困 境,筆者以爲,除教育部給一個官方“名分”外, 採取校地合作的辦學形式是目前唯一可行辦法。

首先,校地合作可彌補師資的不足。爲彌補 師資的不足及大學教師遠離修志第一線的缺憾, 可外聘一些長期在修志第一線、有實際修志經驗 並有一定理論功底的方誌界專家爲大學兼職教 授,利用“名家論壇”“人文講壇”“地方文化 講座”等系列講座,來相關學院舉辦不定期的學 術講座,以補充我們書齋中人課堂講授方誌學課 程的不足,使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當前的方誌編修 工作緊密掛鉤。在研究生層面上,則可以聘請校 外修志專家擔任方誌學碩士點或掛靠碩士點的 兼職研究生導師,推行“雙師型”導師制,主要 指導研究生的教學實踐包括畢業論文的撰寫。

其次,校地合作可推進高校方誌學學科建 設。教育部現在允許目錄外自主設置二級學科, 所以理論上存在高校自主設立方誌學碩士點的 可能,但由於高校中從事方誌學教學和研究的教 師僅有少數幾個,且分散在不同高校,因此申報 目錄外增列二級碩士點即使學校支持,也缺乏師 資和研究成果,但如果與高級職稱人員較多、研 究實力雄厚的方誌辦合作,則申報目錄外增列二 級碩士點就有希望。

再次,校地合作有助於教學實踐的落實及可 持續性發展。學生短學期、寒暑假的教學實踐及 畢業實習,只有謀求校地合作,尤其是與學生原 籍或有落腳點所在地的方誌辦建立合作關係,接 受學生參與實習,才能解決諸如食宿、資金、學 生畢業走向等一系列問題,使教學實踐真正落到 實處。條件成熟的可共建教學實習基地,落實實 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最後,校地合作還可以給專業發展帶來諸如 資金、影響力、知名度、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幫助。 校地合作的形式除了前述補充師資、參與學科建 設、落實實踐教學外,還包括與各地修志機構共 建方誌理論研究培訓基地,承辦各類非學歷教育 社會培訓,合作進行地方誌開發和研究等多個方 面。如非學歷教育的方誌培訓在筆者所在學校開 展很好,截止目前已承辦北京、廣東、陝西、新 疆、海南、甘肅、安徽、廣西、西藏、哈爾濱、 濟南、南京、貴陽、廈門等地方誌、年鑑培訓 27 期,培訓學員 1797 人,成爲業界具有相當影 響、較爲穩定的地方誌培訓基地。不僅擴大了筆 者所在學校方誌學專業在全國方誌界的影響力 和知名度,還可以搞創收,加大對專業的資金投 入,間接地還能對校內師資的培養、學生的就業 提供幫助。

陳奎元指出,現在又是具備條件可以形成較 爲完善的方誌理論和方誌學學科的大好時機。[5]目前黨和政府對地方誌工作越來越重視,《地方 志工作條例》的出臺,使修志工作有了法規保障, 《地方誌書質量規定》的出臺,規範了各地的修 志行爲,常設修志機構在各地建立並納入公務員 管理系列,已成爲各級政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 分,30 多年全國規模的修志活動,讀志用志的 開展,極大地提升了全社會對地方誌的認知度, 形成了有利的輿論基礎,地方誌事業正處於一個 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時 機,以校地合作爲紐帶,推進方誌學學歷教育在 國內高校的發展,使方誌學學科形成從大學本科 到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國民教育系列,儘快形成、 確立和完善方誌學學科。

參考文獻

[1]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一分冊[M]. 北京:科學出 版社, 1976 . [2] 陳奎元. 在第四次全國地方誌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中國 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 地方誌工作文獻選編, 北京: 方誌 出版社, 2009: 169.

[3] 李鐵映. 在全國地方誌獎頒獎大會上的講話[M]//中國地方 志指導小組辦公室. 中國方誌文獻彙編: 上, 北京: 方誌出 版社, 1999: 56.

[4] 梁寒冰. 整理舊方誌與編纂新方誌芻議[J]. 中國地方史志通 訊, 1981(5-6): 42.

[5] 陳奎元. 在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三屆三次會議上的講話[M]// 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地方誌工作文獻選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9: 153

來源: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11月第36卷第6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