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包含一個人的“本質”!

這樣的說法你肯定聽說過,影視劇作品中也很喜歡拿這點來做文章,故事的主角因爲心臟移植而出現了移植者的記憶,這樣的劇情估計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

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是毫無根據,有海量的臨牀證據顯示,一些患者因爲移植了心臟而改變了原有習慣或者性格。

其中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案例:

一位20世紀90年代的心臟移植接受者,在接受了一位年輕男性音樂家的心臟後,他突然對音樂產生了熱愛。

這位患者在2000年的一篇論文中對科學家說:我以前從來不會彈奏,但移植後,我開始熱愛音樂,我內心感受到了它。

另外一些移植接受者則表示,手術後他們對食物、藝術、職業產生了新的品味。

有些人甚至聲稱被植入了新的“記憶”,有一個匿名案例,他接受了一名被槍殺的警察的心臟,移植後幾周,這位移植者就開始夢見:一道閃光出現在自己的臉上,而且看到了一個人臉。

心臟捐贈者(那位被槍殺的警察)的妻子告訴研究人員,他看見的人臉和槍殺她丈夫的嫌疑人差不多。

關於心臟移植還有許多更離奇的,不過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不僅僅是心臟,任何部位的器官移植都可能導致患者人格上發生改變。

該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CU)的研究小組於今年1月份發表在《移植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對23名心臟接受者和24名其他器官接受者進行在線調查,發現無論接受哪種器官,近 90% 的人在移植手術後經歷了性格變化。

研究中的大多數患者表示,他們經歷了四種或更多的性格變化,其中大部分變化與氣質、情緒、食物、身份、宗教/精神信仰、記憶有關。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結論:心臟移植接受者出現的人格變化可能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任何器官移植後都可能發生這種變化。

另外,研究人員還表示,如果患者的人格變化症狀確實與器官移植直接相關的話,那麼這也許意味着我們的“自我意識”包含在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中,而不僅僅是一兩個器官中。

科羅拉多大學的這項研究是第一個量化各種器官移植後發生的人格變化的研究,而以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心臟移植上,因爲關於心臟移植的離奇軼事被認爲是最極端和最持久的。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自我意識存在於每個細胞中的說法並不是這項研究首創,有一個假說——被稱爲“系統記憶假說”,就是假設所有活細胞都具有“記憶”。

另外,這項研究總共只涉及47名樣本,規模太小了,不具備統計意義,所以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有參考意義。

雖然科羅拉多大學的這項研究沒多少實質性價值,但是有許多非統計性的研究確實指出了至少兩個關於器官移植可能會影響接受者人格的原因。

第一個,雖然移植器官原有的神經連接被切斷了,但這些神經仍可在器官內發揮作用。

一些證據表明,器官的神經連接可能在移植手術一年後部分恢復,所以不排除包含捐贈者記憶的神經遞質通過某種形式對接受者的神經系統產生生理反應,從而影響他們的性格。

第二個,捐獻者的細胞在移植後長達兩年的時間裏仍在接受者體內循環。

這些捐贈者的細胞去了哪裏,以及他們的DNA發生了什麼尚不清楚,不過這些外來DNA一旦從細胞中逸出,它就會導致接受者出現炎症,而慢性、低度炎症已被證明會改變人格特徵。

總的來說,目前關於器官移植是否真的會改變接受者的人格還缺少實質性的證據。

不過,這樣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因爲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接受了器官移植(2022年已經超過15萬例器官移植手術)。

責任編輯:上方文Q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