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已是妇孺皆知,而对于七次下西洋,后人对此也是褒贬不一,不少史学家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航海和造船业的发展,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一度领先于世界,比西方颇负盛名的哥伦布航行也早将近一个世纪,也有不少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朝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而进行的铺张浪费。不管后人怎么看待,我想如果站在当时明朝的局势上来说的话,虽然这次远行是利弊共存,但是利大于弊,毕竟刚刚说到的这些好处是不容置疑且产生了真实的影响。

不管当时明朝的统治者怀着什么样的目的,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而这其中的执行者就是郑和。在古代的中国,不管是哪个朝代,由于我们华夏民族长期在这样的大陆和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大陆性的民族性,偏向于保守和安稳,没有形成像西方环海国家所形成的海洋性民族特性,具备海洋的探索精神,像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都是其海洋国家形成的航海人物的代表。而在明朝时期的中国,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壮举实属不易。

而郑和确实其中的佼佼者,没有郑和,再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业也许都只是一堆技术和永远停靠的船只,而扬帆起航自然离不开郑和这个风帆的掌舵者,明成祖朱棣成就了郑和,而郑和还明朝一个强大的海洋大国。郑和能够其次下西洋,除了朱棣的支持意外,还得归功于他的过去。郑和原名马三保,又称马和,其祖父和父亲是元朝时期的官员,算得上是高级干部,郑和也算是名门贵族,家境条件十分优越,而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据说两辈人都去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这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了,没有一定的实力是不可能出国的。

从小优越的家境给郑和的童年蒙上了金色的憧憬,他时常听父亲说起祖辈的荣耀,在国外看到的趣闻以及自身的一些感受,这让小时候的郑和对于国外的事物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其以后的航海事业种下了启蒙时期的种子,而这种种子也注定在由机会的时候大放异彩。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能长久,人生总得负重前行。元朝时期的马家是元朝的座上宾,伴随着朱元璋打败元朝建立明朝,马家的地位也遭到了打压。而当时统治云南的梁王不肯屈服于明朝,而发动叛乱。

朱元璋为了实现统一,于是命博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攻打梁王,最终长达两年多的战争以明朝获胜。而当时的马家由于是前朝官员而受到牵连,其父亲被斩杀,而郑和也成为了明军的俘虏。当时的博友德见郑和眉清目秀,灵巧乖张,心生喜爱,于是将其留在自己身边。然而,这样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出于讨好皇帝的目的,博友德把郑和阉割了送给了皇帝,之后的郑和便成为了太监。被送入皇宫中的郑和由于自身的优势,也受到当时朱元璋的喜爱,认为其非常机灵且深得人心,于是将其放在皇太子身边服侍太子。

在这期间,由于当时明朝刚建立不久,免不了大小战役的发生,而尚未年幼的郑和也经常是辗转于南北之间,对于此时的他来说,过早地体会到了人事件的人情冷暖,而此时的郑和也在逐步成长。在郑和14岁的时候,又派到燕王朱棣的身边服侍燕王,从此也开起了他崭新的人生。在跟随燕王的时间里算得上是郑和最充实的时光。朱棣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皇帝。燕王在征战南北的时候经常带上郑和,而郑和也是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其军事上的谋略,被朱棣所看中,尤其是在郑家坝战役中。

当时的朱棣被大军压境,处于被动的局面,而当时的因为郑和给出的建议让朱棣率军大败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这场战争很大意义上扭转了燕王处于下风的境地,之后的对抗战争也势如破竹。郑和的才能令朱棣大加赞赏。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也不忘当初郑和的功劳,还特地为其在郑家坝战役中的功劳赐为郑姓,从此,马和变成了郑和,这在当时是对其功劳的肯定,也是朱棣对其的赏识。明朝国内战争稳定之后,之后便有了郑和的七下西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