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唐国公李渊顺势而为,在太原起兵,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建立唐朝。而在建立唐朝之后,古代帝王为彰显自己的皇权,通常都是论功行赏,嘉奖那些开国的有功之臣。而李世民由于在讨伐隋朝的战场上的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就连当时的李渊也深知这大唐的建立有李世民一半的功劳,而在论功行赏之时,他也理应受到最大的封赏。什么封赏是对其功劳最大的肯定呢?那自然是封为太子。而当时的李渊却纠结于此。在功劳方面,封李世民为太子是理所当然,但是这样以来对于大儿子李建成来说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而且如果封李世民为太子的话,那更是对于制度上的破坏,因为在古代都是立长不立幼,如果破坏这个制度,将二儿子李世民封为太子的话,那势必会引起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然而,这也是李渊所不愿意看到的。当时的李渊心想,即使不封李世民为太子,封他为秦王,那也足以彰显其地位和对其功劳上的肯定了。于是在选择太子上终是把二儿子放在其次的地位。就这样,李世民被封为了秦王,而李建成被封为了太子,这也在李世民心中感受到了一种被冷落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埋下了兄弟反目的祸根,而此时的李渊并不知道自己的二儿子不仅仅只会打仗,更有治国的雄才伟略,然而,李渊却忽略了后者。

这让当时追随秦王南征北战的天策府的幕僚尤为不满,认为大唐一半的江山都是由秦王打下来的,而李建成连战场都很少上,只是坐享其成。话虽然不说,但是内心都是倾向于追随已久的秦王。当时天策府上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等谋臣,而这些人日后也成为了李世民执政时期的肱股之臣。此时,长孙无忌的姐姐已经嫁给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虽然不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但却是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他很清楚当前的形势,太子和李世民之间注定会有一场恶战,而就看谁先拿到主动权了。长孙无忌很清楚在李世民心中,皇位才是他理想的位置,绝对不甘心屈居人下,只是少了些推力而已。于是便联合秦王的谋士一同商议发动政变,也就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当上太子之后,因为自身没有李世民为大唐的创立建立汗马功劳那么大,自然是比不上功高震主的李世民。自己坐在太子之位,一段时间之后,内心也开始焦虑起来,毕竟自己没有多少实力是自己非常清楚的。对于李世民的功绩,李建成一直是抱着敬而远之,保全为主的态度,然而,下面的谋臣却不乐意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李建成的得力谋臣魏征却替太子李建成担忧,认为照这样下去,太子之位必然会受到影响。在魏征看来,虽然李建成已经成为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民的野心远不止于秦王这个位置,势必会夺取皇位。他很清楚秦王在李建成封为太子之后一直在拉拢自己的幕僚,形成抗击的势力。

皇权的争夺中,李世民曾经设计陷害太子,想让高宗废除太子,殊不知李建成太子之位难以动摇。李世民和太子多次交锋之后,李建成对于自己太子之位开始慌张了起来。于是找魏征商议对策。而此时的魏征更是一语中的,道破其中的破解办法,认为作为太子,必须先发制人,不能被动地等待,必须早做准备,不然终成其憾。当时魏征给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如果按照这个执行下去,也许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李建成的盛世了。什么策略呢,魏征提议太子先发制人,先发动政变,将秦王和其同党一起消灭,然后向高宗请罪,最终,高宗虽然会责罚太子,但终念及国家安危而将此事一笔带过。这样,太子即使受点委屈,但是皇位却得以保全。这个是一个剑走偏锋,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因为在当时,已经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彼此皇权的争夺了。而当时的李建成听完这个建议之后,内心十分震惊,同时非常矛盾,一方面怕受到父皇的责骂,留下千古骂名,一方面是担心若失败,则连太子之位都不保。在两难之下,李建成回复魏征会好好考虑,这一考虑就成为了退缩和搁置。直到宣武门政变的到来,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当时的魏征听闻之后内心十分悲痛,早已劝告太子先发制人,可惜却反被先发制人,料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料到结尾。如果当时的李建成能够听魏征的劝告,多些魄力和胆识,少些寡断和胆怯,大唐的天下又岂会如此轻易拱手相让还落得被杀于玄武门的下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