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後期,主要的看點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智鬥勇。這兩個人一個是臥龍,一個是冢虎,當真是給我們上演了一出龍虎鬥。

北伐之戰: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爭虎鬥

公元229年,也就是太和三年,諸葛亮在休養了不到一年之後,再次發動了北伐之戰,攻入魏地,並且還成功地佔據了武都和陰平二郡。當時曹魏的皇帝魏明帝曹叡得到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決定這次要給諸葛亮打回去,於是下令興師伐蜀。

公元230年,曹叡任命司馬懿爲大將軍、加大都督之職,假黃鉞之權,前往關中和大司馬曹真,一起討伐蜀國。同年八月,曹魏正式向蜀國發起進攻,由曹真率主力從長安進入子午谷,張郃走斜谷,司馬懿則從荊州沿着漢水出西城,大軍分三路攻打漢中。

司馬懿也沒有辜負曹叡的衆望,一路沿着沔水逆流而上,水陸並進,直接殺到了朐忍,最後成功地攻克了新豐縣。只是因爲天公不作美,連下大雨,魏國大軍難以適應如此天氣纔不得不撤軍搬師。自然,魏國都已經打進蜀國了,也因此諸葛亮的這次北伐,又失敗了。

又過了不到半年,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魏國。這一次諸葛亮一掃往日頹勢,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很快就包圍了祁山的賈嗣、魏平部。諸葛亮的這一次北伐,和司馬懿之間的勝負還真的不好說。在《晉書·宣帝紀》中說的是司馬懿大勝蜀軍,可是在《漢晉春秋》中卻講的是諸葛亮力挫魏軍。但不管怎麼樣,諸葛亮這次都成功地除掉了張郃這個心腹大患,我們暫且算是諸葛亮略勝一籌。

這次北伐之後,諸葛亮就沒有像之前那幾次,每次戰後很快就再次發起了進攻,而是休養了足足四年之後,纔在公元234年2月,再次向魏國發動了進攻。畢竟諸葛亮每次北伐糧草都不夠用,也難怪這次要休養這麼長時間,估計就是爲了囤積糧草。

這次北伐之戰,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生死戰,也叫五丈原之戰。當時諸葛亮率軍十萬大軍出斜谷攻魏,而司馬懿則率軍渡過渭水,背水築壘阻擊,屯兵渭南和諸葛亮對峙。而東吳也爲了配合諸葛亮,發動了十萬大軍從荊州方向攻魏,幸好被滿寵給擋住了。

面對迫切求戰的諸葛亮,司馬懿一直採取“堅壁拒守,以逸待勞”原則,就是不出城和諸葛亮打。任憑諸葛亮百般刺激,甚至還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婦人的服裝,司馬懿就是不出戰,簡直急得諸葛亮沒辦法。

之後諸葛亮又遣使求戰,可司馬懿面對使者根本不談軍事,反而問起了諸葛亮的身體情況。在得知諸葛亮事必躬親的情況後,直言諸葛亮就要死了。果不其然,當月諸葛亮就病死在了五丈原軍中。

可以說這場龍爭虎鬥,最後是司馬懿靠着無與倫比的耐心贏得了勝利。但是呢,誰也沒想到諸葛亮在死後,還硬生生地扳回了一城。諸葛亮死後,蜀國祕不發喪,大軍在楊儀的帶領下,偃旗息鼓、整軍後退,面對司馬懿的追擊楊儀直接做出了回擊的樣子,嚇得司馬懿直接以窮寇莫追的理由撤走了。這也就“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典故。

正所謂,最瞭解自己的人,往往是敵人,在諸葛亮而司馬懿的交戰中,這兩人可謂是都將對方看透了。比如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之後,曹魏的其他人都認爲諸葛亮在來年麥熟之時還會來攻,建議應該趁冬天調運糧草,不然來年隴右糧少,就很難對付諸葛亮了。

只有司馬懿不這樣認爲,他說:“諸葛亮前面的三次北伐,兩次出祁山,一次攻陳倉,都受挫而退。就算之後他再來攻,也不會再選擇攻城了,而是會尋求野戰的機會,而地點也不會是隴西,而是隴東。而且,這次諸葛亮沒有三年以上的休養,想絕對不會再貿然出兵北伐的。”最後的事實,證明了司馬懿猜得一點沒錯。

而諸葛亮呢,在聽聞司馬懿來到關中戰場之後,更是曾直言:“這個人是我這一生的勁敵。”

可是那時候的司馬懿和諸葛亮並沒有任何交鋒的記錄,且司馬懿在蜀國也沒有什麼名氣,同時沒有多少領軍作戰的事蹟。和當時的諸葛亮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爲何諸葛亮會視司馬懿爲勁敵呢?

一、司馬家的名氣

司馬懿出身於河內司馬家,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士族門閥,一向就有着十分優秀的風評。依靠着司馬家這塊金字招牌,司馬懿的才能在天下人心中足以得到一份保障。畢竟在古代,最講究的就是龍生龍,蟲生蟲,老鼠的兒子會打動這一類說法,出身就是一個人才能的最佳保證。

而事實也大都確實如此,當時縱橫天下的謀士,幾乎全部是出自於士族門閥之中。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在當時,只有士族門閥的子弟纔能有學習讀書的機會。且出身於大家族的孩子,從小所見所聞,就不是寒門子弟所能比的。而真所謂眼界越高,能力越強,這就是豪門子弟的保障。

而司馬懿也確實沒有玷污司馬家的名頭。當時的司馬家族的司馬防有八個兒子,據說每一個都是人中龍鳳,被稱爲“司馬八達”,而其中更是以司馬懿爲最,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奇謀,無一不通,這樣的介紹是不是有點耳熟?和歷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幾乎一模一樣。

所以知道司馬家的名頭,就不會小視了司馬懿。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來說,獅子殺兔尚用全力,更何況這不可能是一隻兔子。

二、司馬懿在曹魏的種種事蹟

司馬懿雖然從表面上看,在當時確實沒多大名氣,但那也只是表面上,這傢伙最出名的特點,就是低調。其實他在曹魏是有很多輝煌事蹟的。

司馬懿的事蹟,在當時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幫助曹丕成功拿到了繼承權。曹操有好幾個兒子,在長子曹昂死後,當時最後可能繼承其衣鉢的除了曹丕之外,還有曹植和曹植兩人,且這兩人當時上位的可能性都大於曹丕。

曹植,和曹魏的士族文人相交極好,沒辦法嘛,誰叫人家長得好,爲人好,詩詞文章還寫得好。也正是如此,曹植成了當時曹操最喜歡的孩子。

不同於曹植,曹彰則是混跡在軍隊中,和一些武將關係非常好,畢竟黃鬚兒曹彰武藝高強,這點其他人是比不了的。也正因爲如此,估計曹魏軍中的將士,都更爲支持曹彰上位。

這就等於是曹丕的曹植和曹彰這兩位弟弟,一個得到了文臣的支持,一個得到了武官的支持。偏偏曹丕,什麼也沒有。可是曹丕又是三兄弟之中野心最大的,爲了成功上位,於是他找到了司馬懿。

而當時的司馬懿呢,因爲受到曹操的忌憚而不受任用,一直閒散在家裏,但是他本身卻又很想得到重用。剛剛好,這些曹丕都可以給他,只要他幫助曹丕成功上位。而後來司馬懿也確實成功地幫助曹丕上位了,依靠着這份功勞,直接成爲了曹丕最信任和重要的大臣(雖然也一直監視着他,沒有真正交給他兵權)。

且司馬懿在曹操攻打張魯的時候,還曾經建議過曹操一舉拿下益州。可見司馬懿的眼光之長遠,早就料到了益州不收,必有大患,而最後他的猜想也確實應驗了。劉備入主益州,建立了割據的蜀漢政權,成了曹魏長久以來最大的敵人。

三、當時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

當時的司馬懿雖然在蜀國看來沒什麼名氣,可是人家在魏國內可了不得。魏文帝曹丕死之前,任命司馬懿、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徵東大將軍曹休爲輔政大臣,全部都已經開府治事,這種待遇和諸葛亮在蜀國的待遇如出一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曹丕還曾經對魏明帝曹叡說,可以完全信任司馬懿等人。

在魏明帝曹叡上位之後,司馬懿不僅先後任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更是被封爲舞陽侯。足見其當時在曹魏位高權重。像這樣一位大人物,諸葛亮敢輕視他嗎?

其實司馬懿之所以在蜀國不出名的原因,是因爲之前魏國的側重點根本就不在蜀國。在魏國羣臣看來,劉備死後的蜀國,已經逐漸地走向沒落了,威脅性大大降低。反倒是東吳,在孫權這個公認的明主的領導下,是越來越強盛了。所以魏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一直都更注重於對付東吳,而司馬懿也一直在南方防備東吳。

在曹丕死去的那年八月,孫權得知消息後,覺得這是個天賜良機,開始出兵攻魏。他派遣大將軍諸葛瑾和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自己更是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在曹魏大亂的情況下,正是司馬懿站了出來,成功地擊敗了孫權和諸葛瑾,最後還斬殺了張霸。在那之後,司馬懿一直長期駐守在宛城,就是爲了看住東吳。

最後,諸葛亮視司馬懿爲勁敵的原因可能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明白司馬懿和自己一樣,都是個十分謹慎的人。諸葛亮的謹慎筆者就不必多說了,而司馬懿比之有過而無不及。從他苦苦隱忍幾十年,直到有了萬全把握才露出獠牙奪取魏國的權力,就可以看出。在和諸葛亮的交戰中也是,經常是閉門不戰,任憑諸葛亮用盡損招,就是不出來。除非是有必勝的把握,比如諸葛亮死了,才肯打開大門和蜀軍大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