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九山村村民鄭大爺,18歲就開始外出“賒小鴨”,如今快到花甲之年的他,依然還在從事這個行業。最鼎盛時期,上九山村曾開有二十幾處暖房,村裏的成年男子幾乎全部在外賒小鴨。

位於山東省鄒城市石牆鎮的上九山村,距孔子故居50公里,距孟子故居30公里,始建於北宋初年,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300多座明清時期的石屋院落。村莊周圍被九座羣山環繞,故名“上九山村”。

由於這裏地處鄒縣、鳧山、魚臺三縣交界處,交通便利,因此上九山村出了很多經商者和手藝人。其中,“賒小鴨”這一傳統產業曾在古村盛行百年不衰。

賒小鴨,顧名思義,就是賣了小鴨先不收錢,而是在本子上記下名字和錢數,等秋後再上門結賬。

過去莊戶人手裏沒有現錢,小鴨養半年就能下蛋,用鴨蛋可以換些鹽米錢,以供日常生活開銷。

也正因爲如此,一般沒有人願意要公鴨子。所以說,做“賒小鴨”生意的上九山人,不僅要把小鴨賒給陌生人,還要保證都是母鴨。

上九山村村民鄭大爺,18歲就開始外出“賒小鴨”,如今快到花甲之年的他,依然還在從事這個行業。

每到農閒季節,他都會揣上煎餅,帶着400多隻小鴨走街串巷。

鄭大爺告訴我們,現在村子裏做這個活兒的人所剩無幾了。還在做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出來“賒小鴨”也不是爲了賺錢,就是出來遊山逛景,溜達解悶。

而對於那些年“賒小鴨”的日子,鄭大爺記憶猶新。

那時候流傳着句老話,“賣小鴨的合了筐,給個縣長都不當。”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鴨子筐一合,賬往本子上一記,就相當於鴨子賣完了,這錢已經賺了,就等秋後收錢,什麼事情也不去操心了。

就不怕賴賬嗎?鄭大爺告訴我們,他幾乎沒有遇到過。

因爲自己賣鴨子講誠信,公是公,母是母,該下蛋的都下蛋,所以要賬的時候特別好要,而且有的人家還留下他喫一頓飯,或者給送他一個蘋果喫。

這種以“信”字爲特色的販售方式,不僅讓上九山村的老老小小几乎沒餓過肚子,而且還使“上九”和“誠信”二字緊緊連在一起,並聲名遠揚。

最鼎盛時期,上九山村曾開有二十幾處暖房,村裏的成年男子幾乎全部在外賒小鴨。他們最北到過東三省,最南到過浙江一帶。

“賒小鴨”的行業也許已經離我們很遠,但其中傳達的“誠信”精神,具有超越歷史和時代的恆常價值。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誠信是爲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在現代社會,誠信更是經商之魂,亦是各種商業活動的最佳競爭手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