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軒先生在《武魂》上發表形意拳的練、體、用之精義的文章,闡述形意拳的練、體、用之精旨妙義,可謂一醒時人之耳目,使習拳者一如撥雲見日之清爽。李仲軒先生的文章樸實無華,篇篇直指形意拳的練、體、用之精義妙諦,實屬近些年來論拳之上乘作品。奈何李仲軒先生年壽已高,聞悉其欲將收筆而頤養天年。可“校二十四法”之說已經推出,但沒有續而論說,這可急壞了止渴欲飲的廣大讀者了。紛紛索求“校二十四法”之內容爲何?急欲得之而又不想再等片刻了。

廣大讀者的這種如飢似渴的求知慾望,我是十分理解的,急人所難,濟人所需,乃爲人之義不容辭的事情。然李仲軒先生師學形意拳術,象形拳法,而文武之學造詣頗精深。其欲住筆,不在述之。“校二十四法”之說的內容,自會引起廣大讀者的心中不安。故我冒昧的狗尾續貂,小議“校二十四法”的內容,以小解廣大讀者的一時之飢渴。即曰“小議”,就非大家之談,只是管窺之見。小議而出,敬請海內外方家斧正,以證本源。

“校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

“校二十四法”之校字,乃校正之意。即現在所說的“調正”之意。二十四法,乃形意拳的八字訣,頂、扣、圓、敏、抱、垂、曲、挺,而八字者,又各有三種。(取姜容樵著《形意雜式捶》)。這就是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校二十四法說,就是:“調正身法的二十四種方法”。此乃立身之規矩,只有二十四法時時處處皆做對了,才符合拳術攻防之道的“身法”。普通人不具備此“校二十四法”後的身法,故不具備傳統拳術攻防的能力。這就是習拳得真傳者和普通平常人在“身法”的不同處。此校二十四法乃入門之規矩,是身法基礎功夫內容。前賢雲:“樁法及拳式站定動變時,此八字須具備焉。所以養氣蓄力,使敵我者,無所措使,斯五行拳所持有者也”。此論說明校二十四法乃形意拳門特別注重的內容。

然校二十四法的內容,在象形拳法中亦有,只是基本的八個字不盡相同,薜顛先生在其所著《象形拳法真詮》一書中說的八個字是:弓、垂、扣、圓、頂、擺、挺、抱。

此八個字與形意拳門的八個字,不盡相同。如果同有三種,皆爲二十四法。就會出現二十四法中有十八法同,六法異。再仔細看形意拳的解釋和象形拳法的解釋,有的字中的細解內容各異。這樣的結果,就是校二十四法的內容之說法也不盡相同了。簡單的看,是這樣的結果。認真的推敲,其實無異。只在側重點方面不同,宗旨就是一個,即通過校二十四法的規矩,調正身法,而成了一個“道體法身”乃是不二的。這纔是校二十四法之說的由來,及其練、體、用的的重要之意義。認識到校二十四法之說的實質意義,我們再看其內容爲何。爲全面起見,以薜顛先生象形拳法八字爲主,形意拳門八字爲補充,儘量較全面闡述之。

校二十四法的具體內容之精義

爲說明二十四法的具體內容之精義,必須取形意拳八字訣和象形拳八字訣,依依對照,方能議論的清楚,闡釋的明白,以備習拳者參閱。否則,偏於任何說法,都會論述的不全面了。故只有一條一條的錄其原文,方能較全面的議論清楚,闡釋明白。以八字訣爲綱,二十四法爲目,這樣方能綱舉目張。照錄之原文,首條用薜顛先生之八字訣,次條爲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訣,然後是我的議論之內容。下面就依序闡釋此中之精義。

頂字訣

薛:頭上有頂沖天之雄,手上有頂推山之功,舌上有頂吼獅威容,故謂“三頂”。

姜:三頂者何?頭(後腦骨)向上頂,有沖天之雄。頭爲周身之主,上頂則後三關易通,腎氣因之上達泥丸,以養性。手掌外頂,有推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氣,下行歸人丹田,以固命,是謂之“三頂”。

頂字訣之頂字,有止於此之意,內氣上升至百會上,謂之沖天之雄。頭爲天才。百會爲頭之最上頂端,內氣至此謂之頂。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頂也。拳經雲:“頭若頂千鈞,頸如搬樹轉”。就是此“頂”字之訣也。所謂“後腦骨向上頂”之頂字,乃向上豎起之意,還是百會穴放置頭的最上端之意。百會置頭最上端則頭正,頭正領起則一身無懶骨,正所謂“頭統健之體,乃全身之總領也。故“頂頭懸”乃調身第一大法也。

手之頂,手有手的規矩,尤其是主攻手的肘與膝上下垂直合住,肘不能越過膝頭,此時之手的內勁要到拳頭頂端或掌的頂端,此時手頭要有如推石柱之頂勁,才能打人如釘釘。此乃手上有頂推山之功的精義,只有氣貫周身,勁達四梢者,才能具備手上之頂的功夫。

舌上頂,舌舔上齶,是舌放置而舔上齶處,非用力也,喉嚨暢開,謂之吼獅吞象之容,形容喉嚨暢開之象也,氣機通暢無阻之意也。又能接引內氣下行歸入丹田以堅固命氣也。

三頂之論,兩家之論皆相同也。唯獨沒有“腰頂”之內容。腰爲一身弓之把。發放人時“弓張把要頂”,取腰向前頂送之法式的。這一點,太極拳中強調的非常清楚。八卦掌拳師郭古民先生在歌訣中說:“背如箕底方爲緊,掌穿力自如反弓”。講的就是“弓張把要頂”的“腰頂”之身法的。

扣字訣

薛:膀扣開胸精氣上升,陰氣下降任脈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謂“三扣”。

姜:三扣者何?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到手,樁步力厚,牙齒要扣,則筋骨緊縮,是謂之“三扣”。

此扣字訣,猶如將碗口朝下押在桌子上一般意思。背圓則胸平,兩肩若扣,虛胸實少腹,氣貼背之緣故,猶如天扣地一般。手心微凹則手背自扣。足心虛空,則足背必扣。實乃“陽散陰聚”之祕訣爾。即“天圓地方”之意思。在意調,非用力也。

故肩扣則利於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手足背扣,利於內氣運行故周身勁力雄健,形之式使然也。

然齒扣之說,形意拳有論,雖曰牙齒要扣,亦是微微合住,亦非是用力,避免口開神氣散失,防止受擊時傷害過大,避免咬舌。齒乃骨之餘,齒合則一身骨力不散亂。一身如繩束,自可收放自如。此乃緊縮筋骨之義爾。

end

免責聲明:本公衆號所發佈文章、圖片除標明原創外,多數來自網絡,不代表本號觀點,僅供讀者朋友閱讀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原作者的辛勤與智慧。部分內容因推送時聯繫方式缺失,或未及時與原作者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處理。

聯繫人:李先生

微信號:wushu379

QQ:65400170 郵箱:[email protected]

武術交流QQ一羣:337207030(形意拳)

二羣:10415908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