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年,252 集。

这次是真的告别了。

最近,《摩登家庭》播出最终季的最后一集,正式宣告完结。

这群美国亲戚以温馨的方式与我们做告别。

实在是最好的结局——

《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

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剧集之一,《摩登家庭》的地位无需再赘述。

一场曲终告别,赚了不知多少剧粉的眼泪。

在一个众口难调的时代,《摩登家庭》出其不意地适宜所有人的口味。

它是民主党奥巴马全家最爱的剧。

也是共和党罗姆尼的心头所好。

不同政治阵营的人都能因它站成同一条阵线。

它是新潮的,展现了不同以往的家庭结构。

同性婚姻,老夫少妻。

它又是温馨的,每每狗血撕逼后,结局都是大团圆。

对于任何有心经营好一段关系的人,我都建议去看看。

不仅可以用来下饭,更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幸福秘诀」。

在告别的时刻,容许我做最后一次的推荐。

《摩登家庭》的主线剧情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鸡毛蒜皮。

这部剧的最初起源,是一个在美国学导演的瑞典留学生,以寄宿家庭为蓝本,拍摄一部纪录片。

所以,情节都很日常。

孩子上学,过生日,圣诞节,结婚纪念... 剧情不超过普通人的认知范围。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美国大家庭。

里面又各自分支出是三个小家庭:

老夫少妻激情组

同性婚姻甜腻组

柴米油盐现实组

在这个大家庭套小家庭的框架里,诸多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均有涉及探讨。

其中最接地气的,自然是吵吵闹闹的现实组。

里面的爸爸菲利普,一心想当时髦开明的「酷老爹」,与孩子们做朋友。

可常常用力过猛闹出不少囧事。

做事大条,给本就鸡犬不宁的家里添堵添乱。

偏偏妈妈克莱尔又是个爱瞎操心的性格,带着点神经质的控制欲。

理想是生活井井有条;

现实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状况突变,超出控制。

更别说家里的三个小孩,同住一个屋檐,相爱相杀,都是磨人的妖精。

嬉笑怒骂,糟心和感动齐飞。

与苦逼满满的现实组形成对比的,是妈妈克莱尔的弟弟米切尔一家。

一 对儿「碧池+抓马」的同志CP,组建了日日发糖的高甜家庭。

2009年本剧开播的时候,美国的同性婚姻法尚未通过。

所以他俩只是同居。

而到了第五季的时候,美国同性婚姻法生效。

剧中的二人也得以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婚礼。

两人还领养了一个可爱的女婴Lily。

随着剧集进展, 孩子也在逐渐长大。

明明两位家长性格都很温和,却养育出了一个逆天强悍的女王型女儿。

反差感十足,制造了不少童言无忌的笑点。

三组家庭中,最奔放的要数老夫少妻激情组。

其中的「老夫」,是上述两组家庭克莱尔和米切尔的父亲,杰。

有钱有精力,老来开春,和哥伦比亚辣妈陷入热恋。

相比子女还要为生计奔波的苦逼,杰的晚年婚姻生活显然就爽很多了。

娇妻性感、耿直又泼辣;

孩子曼尼,性格怪诞,少年老成。

作为一个十岁小孩,每天喝咖啡看报纸下棋写诗,拥有地主老爷的品味。

出口也是常常金句台词,成了剧中最出圈的角色。

这么一家人,各自生活的时候一地鸡毛,凑在一块儿的时候也是抓马不断。

斤斤计较,犯怂,好面子,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好胜心...

普通人该有的缺点,他们一个不落。

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

拥有谨慎的边界感。

他们是家人,但他们更懂得不能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

老父亲杰在 60 岁左右的年纪,娶了比自己女儿还小两岁的年轻妻子。

换一般子女,搞不好会哭天抢地阻拦,说老头子一定是被中了美人计被人骗财骗色。

但剧中的两位子女,并没有对父亲的选择做过多干涉。

在充分了解之后,互相尊重。

老父亲杰自己是个传统男人,还有点直男癌的那种。

一开始不太能接受自己儿子是同性恋。

但看着儿子领养孩子、成为父亲,真心享受生活和爱情的模样,最终也真诚地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尊重和理解是双向的。

没有谁非得绑架谁,非得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

子女关系如是,兄弟姐妹的关系也当如此。

就说现实组家庭克莱尔的两个女儿。

有一个男孩,曾经跟大姐交往,分手后又跟二姐对上了眼。

说出去,那是姐妹通吃的「渣男」。

但大姐并没有大吵大闹「啊你怎么能跟我的前男友在一起?」

反而鼓励妹妹追求幸福,还时不时撮合一下。

对啊,既然分手了,那 ex 与谁交往是对方的自由。

就算是亲妹妹,也并没有非得因为你的原因不能跟谁交往。

这,就是边界感。

编剧们似乎非常讨厌道德说教,总忍不住玩「打脸」桥段。

高甜同志组里。

女儿Lily 进入青春期后,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不愿意去参加泳池派对。

两位父亲就开导她:

爱自己本来的样子,做自己才是最有魅力的。

这话是没什么毛病。

但等到他们真的到了泳池,发现这里全是年轻的鲜肉 Gay 们后,也忍不住慌了神。

无法接受自己中年发胖的身体,躲进了房间里。

好在经历长久内心斗争后,也拥抱了真实的自己

说几句鼓舞人心的鸡汤,是很容易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一个自信强大的人,实在是很难很难。

所以剧中的孩子个个牙尖嘴利,懂得反驳。

因为父母好多事自己都未必能做到。

言传身教,会说,更得自己能做。

不过,刷到如今,《摩登家庭》最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好像一代一代都在「啃老」。

这是有点反直觉的。

因为很多鸡汤文都说,美国人的孩子 18 岁之后就会搬出家,不会问父母要生活费了。

但《摩登家庭》并非如此。

他们是美国的中高产家庭。

杰是白手起家的公司老总,大别墅自带游泳池,每年都要换部豪车。

他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姐弟俩毕业后,工作了,建立家庭。

房子的首付,都是父亲赠与的。

有一集,两人觉得自己要身体力行,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说明「独立」和「节约」的重要性。

于是相约要把首付款还给老爸。

但是签了支票后,又很后悔。

就在旁边偷偷说老父亲的坏话。

杰自然是不缺这些钱的。

于是,他对女儿说:

「我知道你弟弟财务上有点困难,想给他一些帮助,但是为了不让他觉得丢人,我也给你一点钱吧。」

他对儿子也如法炮制。

于是就这么把支票,又以委婉的方式还给了儿女。

老父亲对子女的爱,就是这么用心良苦。

这种提供庇护的心态,也延续了下去。

看现实组一家三个娃。

大姐不爱学习,整天捯饬时尚啊谈恋爱啊七七八八的玩意儿。

好不容易申请到了大学,却因为醉酒袭警被开除。

但她回到家,依然自信满满,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上社区大学。

就算她后来找了个呆呆的老公,早早生了一对双胞胎,克莱尔和菲利普作为爹妈也是全身心帮忙照顾。

二姐是学霸,本来名校毕业后找到 50 万美金年薪的工作。

但偏偏选择去南极做研究。

后来回到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很快又转投一家半公益性质的公司。

干着「低薪但高尚」的活儿,继续跟父母住一起。

克莱尔和菲利普觉得有点可惜,但也没有说什么。

三弟更是明显没发育好。

小时候头常卡在栏杆里,玻璃门看不见直直撞上。

长大了也常常做些无厘头的事情。

能怎么办呢,爹妈还是得继续操心。

《摩登家庭》展现的,可能是所有人理想的原生家庭模样:

有钱,有趣,温馨。

就像剧中一句名言:

只可背后送春风,不可当面唾其脸

意思是,家人所做的是相互支持,而不是背后使绊子。

当父母,从来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曾经,网络上一直有「穷人难道就不配生孩子吗」的争论。

我固然支持每个人都有生育权。

无论如何,对子女的爱,必然是第一位的,否则再有钱也填补不了缺爱的内心。

但又不得不承认的是。

提供充足的物质水平,也是保障家庭幸福的基础。

没钱的《摩登家庭》,将会变成另一部美剧,《无耻之徒》。

当然,盖拉格一家肯定也互相深爱着,但你也知道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操蛋。

钱,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购买力。

它能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不用在青少年时期就疲于挣钱,有更多的机会去试错,去培育更为强壮有爱的心灵。

前几天,有一个热搜很令人心酸:

这个阅读 2.2 亿,讨论 2.4 万的话题里,太多人分享自己没有私人房间的经历。

这造成了他们长久的自卑,着实令人心疼。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的开篇写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既然幸福都是相似的,就恰好说明——

它有迹可循,可以复制。

提前准备丰富的物质基础,尊重他人自我决定的边界感,大概率就能培养出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

倒不求大富大贵,但至少,不能不管不顾地为了生育而生育。

参加高考尚要苦读十年;

做父母,更应当做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无论是理论基础或物质基础。

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当然了,最最重要的,是不惧于去争取爱。

用爱浇灌成长的花,也会散发出爱的香味,去持续温暖更多人。

敢爱与被爱的勇气,是获得幸福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