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有权继续进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如果孩子走了过来非要缠着妈妈,陪她去散步,妈妈可以温和而平静地跟孩子说:“宝贝儿,现在还没有到我们去散步的时间呢。

哈咯,九妹,二胎妈妈,每天与你一起分享教育宝宝中的那些事,喜欢可以“关注”哦!

九妹说家教【原创,禁止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黄昏时分,爸爸还没有下班回家,妈妈则是在厨房忙来忙去地为大家准备晚餐。

这时,两岁的乐乐站在厨房门口,可爱地叫着:“妈妈”

“怎么啦,宝贝儿?”妈妈问道:“你想说什么啊宝贝儿?”

“妈妈”

“妈妈听到了,宝贝儿,你有什么事儿呀?”

“妈妈”

妈妈只好放下自己手里正在忙的事情,打开厨房的门,走出去问乐乐:“什么事儿呀,宝贝儿?”

“我们一起去散步,好吗?”乐乐仰头问道。

妈妈说:“等一会儿,宝贝儿,我们现在需要做晚餐!”妈妈回到厨房,继续去忙碌着准备晚餐。

乐乐继续站在厨房门口,又在叫:“妈妈”

“又怎么啦?”……

这样的事情,连续重复了四遍。

当乐乐再一次重复的时候,妈妈只好放下手里的东西,走向乐乐并拉起她的手说:“好吧,宝贝儿,我们一起出去散步,但是等一会回来之后,我得做晚饭!”

然后,妈妈就和乐乐一起出去散步了。

在这个故事中,乐乐站在厨房外面,一直在叫妈妈;她不去妈妈身边,而是等到妈妈过来自己身边来;妈妈最后的回应,就是对乐乐想要寻求妈妈过度关注投降的行为。

显而易见,小乐乐一直在追求妈妈的过度关注,她并不快乐,因为当她觉得自己未受到妈妈过度关注的时候,就没有了自我价值感,也没有了相应的家庭地位。因此,她常常要不断地追求关注,以确定自己是不是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有了这样的怀疑和不确定,乐乐在妈妈注意她的时候,就找到了自我价值感;可是过一会儿,她就又会产生同样的疑问:妈妈还会关注我吗?我在妈妈的心目中,到底有没有很重要的位置呢?

然后,乐乐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追求关注的行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也对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坏的影响,并且妈妈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了!

这个故事中,每一次乐乐的类似做法,一旦得到妈妈的回应,就是她的一次成功,这样反而就给孩子逐渐地划定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就让乐乐自己放弃了,其他的寻求自我价值的方式,而是只保留这一种。

因为每次她叫妈妈的时候,她都能成功,所以她当然只选择这一种方式就可以了,不必再去寻找其他的方式了!

假如妈妈不再给予积极的回应,也不再满足乐乐的过分要求,那么乐乐会得不到预期的来自妈妈的回应和妥协,接下来她就会因为不满和反抗,去寻找别的方式去解决她的无聊和茫然若失。

当然,我们家长也不能放任孩子随便去找,因为这样有可能让孩子去干一些不良行为,或是破坏家庭的小物品,应该让妈妈给孩子一些选择,或者建设性的帮助和建议。

比如,一旦让妈妈看到孩子有适当的行为时,就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

可是,现在妈妈就对自己不够尊重,让女儿随意驱使把自己当成奴仆;并且,妈妈这样的行为,也表现出了对孩子的不尊重,因为她不相信孩子有独处和自得其乐的能力。

我建议在这个故事中,妈妈可以不用管孩子再三的呼唤;当孩子第一次呼唤妈妈的时候,可以给予他愉快的回应,并且要告诉孩子:妈妈正在忙,不能走过去!

但当乐乐又一次叫妈妈的时候,妈妈可以选择不作回应。这样的话,乐乐可能会哭闹不休或者尖叫,妈妈可以继续去忙自己正在进行的事情,并且要保持自己稳定、平和的心态。

妈妈有权继续进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

乐乐没有权利去为所欲为,想出去散步,就叫妈妈去陪她散步;妈妈也不应该对乐乐突然冒出的想出去散步这个念头妥协,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好一个专门用作散步的时间段,让孩子感受一下规律性生活和适应环境的一些好处。

如果孩子走了过来非要缠着妈妈,陪她去散步,妈妈可以温和而平静地跟孩子说:“宝贝儿,现在还没有到我们去散步的时间呢!”

然后,就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妈妈都不用再说什么了,只需要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继续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简介:一个喜欢用文字分享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二胎妈妈!但愿我的文字分享,能够为你教育孩子提供仅有的一点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