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四渡赤水》里,古月当时的妻子桂萍也在影片里扮演了一个游击队长的角色。古月之前没有从艺经历,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是依样画葫芦一步步地硬性地模仿习练的,而古月当时的爱人桂萍原是昆明的一个话剧团的演员,是剧院的台柱子,主演过许多重要的角色,在《四渡赤水》里扮演一个女游击队员,实在有一些驾轻就熟。

《四渡赤水》是中国军事影片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首先将领袖人物置于激烈的冲突之中。

当然,这之前还有一部《风雨下钟山》,但这部电影中领袖人物只是体现了指挥部真实,与战场上是隔离的两部分,而《四渡赤水》是直接将领袖置于激烈的矛盾的前台,展现人物在弹火纷飞的时代前沿的人生面对与应对,显然,《四渡赤水》在架构上,比《风雨下钟山》更接近后来史诗巨片《大决战》。

虽然《四渡赤水》拍竣于1984年,但它的筹备却要远溯到1972年。

《四渡赤水》的导演蔡继渭1972年就开始了对长征沿线一路的实地踏访,以熟悉这一题材涉及的地理地貌。

而剧本创作的正式启动,应该是从1974年开始的。

《四渡赤水》署名的有四个编剧,分别是:黎明,王昊,王愿坚,李传弟。

编剧中黎明与王昊均有军旅写作履历,黎明曾经写有《祖国的儿子——黄继光》,王昊曾著有《杨根思》,两个人都曾经在《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过,有着较为丰富的军事文学创作经验。

排在第三位的王愿坚更是军事文学领域的一个翘楚人物,他的名字作为一种让他觉得难堪的方式出现的时间,是在美国人所著的非虚构文学《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中。

王愿坚陪同这个美国作者作实地采访,他的名字在书中也被提及,但是,中国的故事,却是由西方人讲述并且获得巨大轰动,王愿坚后来一直耿耿于怀,他有一个希望,准备写成上中下三部“长征”题材的小说,但是,时不待人,他于1991年去世,只有62岁,正是一个作家年富力强的时候,由此,他人生的宏愿终于没有实现,令人扼腕。

《四渡赤水》编剧排名第四位的李传弟曾经在话剧《杨根思》中担任主演。他在《四渡赤水》最初的创作组里,只是担任“编剧组秘书”一职。后来在文革后,他还因为这部电影有江青过问的前科而遭受过挫折,但这次创作,无疑激发了他对历史剧创作的兴趣。后来他与妻子梁泉曾经编写过《豫东之战》等剧本,拍成过电视剧。这些剧本可以说与《大决战》互为补充,组成了一幅更为全面的中国战争影片系列组画。

从1974年启动《四渡赤水》项目,一直到1984年拍竣,时间长达八年,而这一时段,正是中国文化思潮发生急遽变化的时间段。

所以,《四渡赤水》最初剧本创意与最终定型稿,之间差别是巨大的。开始的时候,剧本里只有虚构的人物,而没有领袖出现,后来到了拍电影的时候,突出了领袖人物,而弱化了虚构的情节线。

但现在看来,《四渡赤水》里,依然可以看到,后半部分,虚构的线索依然占据影片的重要部分。

在虚构情节线上,可以看出,早期影片的一些创作构想。这些构想,突出了一个“瑞金团”的作用,在前面的部分,这个“瑞金团”的团长因为反对左倾路线,贬职为战士,实际上折射了遵义会议前的领袖人物的命运,现在电影里出现了领袖人物,这个角色的折射作用,便与领袖主线有一点重复了。

到影片的后半部分,“瑞金团”在调虎离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就是瑞金团逆大部队而行,以小股力量,引诱敌人围剿部队判断错误,然后反戈一击,在成功地完成诱敌任务之后,主动突击贵州方向的敌人,配合了领袖的诱敌出来、敞开缺口、顺利突围的这一战略决策。这个故事突出了“瑞金团”的作用,反而把领袖人物的作用给减弱了,这再次显示出后来修改的剧本,与之前的以虚构为基调的剧本之间的龃龉处。

这就是说,虚构的剧本已经有一个战略决策的判断在内,后来加入了领袖人物之后,两者之间有一点叠床架屋的重复与累赘。

到了《大决战》中,将虚构性弱化到仅仅是一个写意式的片断,但却突出了领袖指挥部判断的唯一性,反而引人入胜,大获成功。

《西安事变》剧照

《四渡赤水》也是古月第一次在影片里担纲主演。之前在《西安事变》中,古月仅仅有着有限的露面,而自《四渡赤水》开始,古月逐步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部电影对于古月来说,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起步。

而在《四渡赤水》里,古月当时的妻子桂萍也在影片里扮演了一个游击队长的角色。这个角色,在早期剧本里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一渡赤水的时候,桂萍扮演的角色,名叫钟晓,还是先遣团的一名战士,与唐国强扮演的政委,在电影里有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当时,团政委让钟晓离开部队,到当地从事游击斗争,钟晓脱下了军装,成了游击队长,后来部队二渡赤水回来的时候,钟晓配合部队,共同打击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然后,在影片里,我们看到,钟晓来到了领袖们所在的指挥部,兴高采烈地与领袖们逐一握手,这时,一个富有意义的镜头出现了,桂萍扮演的角色,与屋中的人物依次打了招呼之后,然后面向古月,脸绽笑容,热情溢于言表。

可以看出,在这一个场面中,桂萍把人物见到领袖的那种喜悦之情表现得相当的到位,通透地展示了一个人物的热情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非常具有感染力。

这也是这对真实情境下的夫妻,在电影里的亲密握手。

难怪后来古月称他在开始扮演领袖人物的时候,桂萍对他进入角色,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古月之前没有从艺经历,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是依样画葫芦一步步地硬性地模仿习练的,而古月当时的爱人桂萍原是昆明的一个话剧团的演员,是剧院的台柱子,主演过许多重要的角色,在《四渡赤水》里扮演一个女游击队员,实在有一些驾轻就熟。

后来拍摄《大决战》的时候,桂萍在电影里扮演古月扮演角色身边的保健医生,不过,这一角色,在正式公映的电影里并没有出现。

也就在之后,古月与桂萍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资料显示,两个人于1994年离婚,而1996年,古月与宋庆龄的扮演者张燕结为夫妻,此时古月已经57岁。

当古月与桂萍在《四渡赤水》里以见面不相识的角色身份,演绎历史的时候,张燕还在《破雾》中扮演一个民国时代的商界女强人角色。

她的饱满丰润的脸颊,一度时期成为宋庆龄的银幕代言人,她是第一位宋庆龄的扮演者,她的脸型,与桂萍的扁方脸泾渭分明。

张燕首次扮演宋庆龄,是在1984年拍摄的《廖仲凯》中。

1986年,她在《孙中山》中继续扮演宋庆龄。

1999年,她与古月在《肝胆相照》中有着十分默契的合作,她扮演中年时期的宋庆龄。

古月走上银幕,桂萍功不可没,她支持古月从云南来到京城,对他的表演起步悉心指导,而她自己也从云南的一家话剧团,来到八一厂,在八一厂的电影里,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演绎。

即如《四渡赤水》中的女游击队员一角,如果不是古月在影片中的担纲主演,很难相信,桂萍会从云南的一个地方话剧团里,成为剧中人物的扮演者。

日后,桂萍还在多部八一厂投拍的电影中扮演角色,但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配角。

《惊心动魄》中的桂萍

在2003年拍摄的反映抗击非典斗争的电影《惊心动魄》中,桂萍扮演涓子出演的女主角的母亲,在影片里出场没多久,就患非典去世,几乎没有表演的余地。她的黄金期已经过去。

古月于2005年突然去世。消息出来,令人很感惊厄。而在古月去世后,更令人惊厄的是古月的孩子与他现任张燕因为财产纠纷对簿公堂,并成为中国法律教科书里的一个经典案例。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古月后来在扮演领袖人物时更加游刃有余,灵动自如,但一些标志性的特征在《四渡赤水》里已经初步显现,比如,唯有古月能有那种魄力,表现人物仰脸大笑时不失其真实感。这是古月的优势。在《四渡赤水》里,古月身材颀长,动作持重,但是他的一个特别的动作,就是仰脸大笑的表情而成为日后他演绎领袖人物时的无人能及的独特气场。

而有意思的是,当时古月的妻子桂萍,在《四渡赤水》里,与两任领袖的扮演者——古月与唐国强,都有应付裕如的同场合作戏,应该说,她因为古月而获得了一次机会,但这次机会,在情感上又让她收获了空白。此中况味,何人能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