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首都伦敦的市中心,在泰晤士河的南岸,有一座绿色穹顶的标志性建筑掩映在绿树之间。这就是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本部。作为一个数百年来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老牌帝国,英国人在这里展示的都是些什么呢?在一个初秋的上午,笔者踏着被雨水打湿的小径和遍地落叶,走进了这所闻名已久的博物馆。

国家战争博物馆第一届筹委会

蒙德

博物馆的由来

英国是个军事传统深厚的国家,境内有大量古堡和私人军事博物馆,连英国女王的温莎城堡中,也大量陈设着冷兵器、火炮、枪械和反映战争场景的绘画。

帝国战争博物馆则是英国的国家军事博物馆,英国人建立它并不是为了总览英国的军事历史和军事传统,而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2月27日,一战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协约国已经胜利在望。梅尔切特男爵一世和实业家、财经巨头、政治家蒙德上书当时的首相乔治,想建造一所国家战争博物馆,用来纪念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战给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战时内阁的批准。蒙德本人出任第一任筹委会主席。筹委会下设多个分委员会,负责不同军兵种和专业门类的藏品征集工作。

到了1917年底,博物馆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国家战争博物馆”变成了“帝国战争博物馆”。这是因为在英国的语境中,national指英国本土,也就是常说的“英伦三岛”。而筹委会之下新成立了“印度及领地委员会”后,为了体现这些作为大英帝国组成部分的殖民地对于一战的“贡献”,就要改称为“帝国战争博物馆”了。

经过几年时间的筹办,1920年6月9日,帝国战争博物馆在伦敦水晶宫开馆。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出席典礼。英国还特地制定了《1920年帝国战争博物馆法》,规范博物馆的运行,还要求博物馆管理委员会中必须包括来自各殖民地的人士,譬如印度、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展馆中展出的英军重型火炮

博物馆馆员们正在布设火炮展品

1920年博物馆开幕之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到场参观。

1941年德军轰炸伦敦时博物馆也被火灾波及,这座穹顶被焚毁,后被复原至此状态。

二战结束后,英军在欧洲战场的战利品自然进入博物馆展出。

不过当时就有英国议员表示反对建立这样的博物馆,尤其是一些亲历过战争的人。他们认为,一战造成了无数平民伤亡,建立国家博物馆来纪念这样一场战争,是不恰当的。斯特拉博尔吉男爵十世、英国工党政治家、英国国会自由派议员肯沃斯作为一名一战海军老兵,甚至提出“一个便士都不能拨给这家博物馆”。

不过支持的一方还是占了上风。博物馆开始正常运行。1924年,博物馆搬到了距离市区更近的皇家研究所院内。1936年,馆方在泰晤士河南岸萨沃克区找到一处地点。这里原本是拜斯勒姆医院的院区。拜斯勒姆医院是欧洲第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它最初选址萨沃克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是贵族们带着猎狗打野鸭的游乐场。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伦敦的不断扩大,这里已经是繁华市区了,不适合精神病院的存在。于是拜斯勒姆医院搬到了西南方向数十千米外的西威克姆区,专业还是精神病。今天的人们走在帝国战争博物馆宽大的厅堂和廊道之间,一边品味着战争的记忆,一边想象着当年精神病人们在此游荡的场景,不免发笑。

二战爆发后,博物馆开始征集新的藏品,还制作了一部叫做《第一日》的电影。随着战局急转直下,博物馆的日子也没那么悠闲了。特别是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丢弃了全部重武器,于是打起了博物馆藏品的主意。

有18门火炮被从博物馆里拉出来重新服役,许多望远镜和光学设备还给了军需部,部分馆舍也被民防部队征用。但馆方拒绝归还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例如打响了英国在一战中打响第一炮的“兰斯”号战舰上的火炮,以及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水兵康沃尔操纵过的火炮。

战争前期,帝国战争博物馆一直开放。但是到了1941年1月31日,一颗德军炸弹掉进了海军馆,不但炸毁了大批船模,还炸毁了一架肖特公司的水上飞机实物——这是日德兰海战的纪念品。于是博物馆关闭,直到二战结束。

1953年,博物馆开始收藏现代文物,首批文物来自朝鲜战争和马来亚战争。不过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正在经历着严重的战争后遗症,政府没有太多财力支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文物无处展示。

1966年,英国经济恢复,政府有一定的财力支持博物馆扩大收藏、扩建设施。1967年,博物馆征集到了两门15英寸(381毫米)舰炮。并将其炮摆到了博物馆正门口。馆方本打算找一座152毫米炮塔来纪念曾经庞大的英国海军,却意外收获了一条完整的重巡洋舰,它没法摆进馆舍,于是就停泊在了附近的泰晤士河上,这就是贝尔法斯特号。

随着二战及现代战争藏品的不断来到,原本的精神病院已经容纳不下,虽然几经改建也赶不上展品进馆的速度。但此时萨沃克区但人口密度已经很大,周边地块都被民居和商业设施占据,于是博物馆只能在其他地区另寻馆舍。

1969年,英国空军位于坎布雷歇尔的杜克斯福德战斗机基地关闭,博物馆申请到这块地产的使用权,用来陈列各类航空器,成为第一个分馆。萨沃克区展馆自此被称为本部。此后不久,丘吉尔内阁的战时指挥部办公室也划归博物馆,供人参观。80年代中期,博物馆本部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开辟了地下室展区用于一战文物展示,还在一层新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藏品。2002年7月5日,又在曼彻斯特地区开设了北展馆,用于展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停泊在泰晤士河塔桥之畔的“贝尔法斯特”号重型巡洋舰

博物馆中庭

本部展区

帝国战争博物馆本部的交通很方便,有公交直达,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只需要徒步15分钟。其实以笔者的感受,访客不如从大本钟出发,徒步1500米,跨过泰晤士河,穿过滑铁卢火车站下面的隧道,在萨沃克区新旧交错的建筑群中穿行,嗅着伦敦潮湿的空气,走到那两门15英寸大炮的面前。

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每天上午十点开馆,下午六点闭馆。因为展品丰富,对喜欢摄影的铁杆军迷来说,时间其实挺紧张的。馆内只有几处咖啡座,提供饮料和甜点、三明治、汉堡之类,价格不低。访客如果想仔细观看,不妨自带午餐和饮水,在里面消磨上一整天。

博物馆本部的馆舍分成6层展示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人们从正门进入后首先抵达穹顶下的挑空中厅并不属于这6层之中,中厅地板的高度实际上在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之间。

中厅立体设置了三层展示品,地面上摆放着坦克、火炮、导弹、装甲车辆等,中层吊挂着BE.2C双翼战斗机、“骆驼”2F1双翼战斗机、P51D“野马”战斗机、“喷火”、FW190A8、亨舍尔He162A1等一、二战名机,以及V1导弹、不列颠之战的拦阻气球等。

从中厅一直向前,在60磅野战炮的后面,就是电梯和楼梯间。一战展区位于地下室,二战展区布置在一层,环绕着挑空中厅。战后展区位于二层,同样围绕着挑空中厅布置,在侧面设置了一个间谍战的专门展厅。三层至五层是画廊和临时展区,并设置有两处纳粹大屠杀纪念展厅。

在博物馆各层的边边角角,设置了一些不同大小的临时展区。最近几年的临时展览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主题,一类是反战主题,还有一类是历史专题。

博物馆本部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和学生接待。在二层的侧楼设有多间教室,一层东侧还设有学生食堂,供团体参观的中小学生用午餐。

和欧陆国家的博物馆相比,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本部的面积利用更像是在造船,把老楼的每一处空间都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性设施齐备而方便,紧凑却不拥挤,分散却不混乱。这或许是英国人的航海文化所致。

前来看兵器的军迷往往会在中厅和二战展区消磨大部分时间。这里的多数装备都没有围栏,游人可以随意触摸。当然,多数可能造成伤害的部件——比如炮闩,都已经锁死,不能运动。一些坦克、歼击车和导弹还把壳体切开,供人们仔细观看内部结构。至于各类火炮更是可以尽情操作,各处手轮、握把都已经被磨得锃亮。

博物馆地下室展厅中展出的清军骁骑营抬枪七队的军旗,该旗可能为英军与清朝作战时缴获。

2014年新落成的展厅,吊装了喷火战斗机、鹞式战斗机和V1火箭等新的展品。

观展体会

在我曾经探访的诸多欧洲军事博物馆中,帝国战争博物馆是环境比较优美的一个,或许只可与设立在荣军院内的法国军事博物馆可以相提并论。原本用于抚慰精神疾病的馆区绿树成荫,如同街心花园。馆舍内洋溢着古朴、厚重的感觉,却并不压抑。

宽敞明亮的厅堂与幽暗的走廊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着不同展品的不同特点。大型兵器置于大厅或者露台,让访客们能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观察展品细节,甚至在一些坦克上爬来爬去。轻武器、军服、勋章、书信之类不允许触摸的展品则安排在廊道或大厅周围的暗处,用射灯来突出具体展品。

对军迷来说,帝国战争博物馆本部是伦敦之游必去的景点。而且这里人流稀疏,比大本钟、伦敦塔、大英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宽松得多。柔和的光线、安静的游人、礼貌的馆员,都让人感觉是在历史长河中畅游。但如果仔细观看展品的说明,再把它放到欧洲史、世界史的大背景中去解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馆藏中所看到的,是一个世界最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政策的精明与凌厉,是英国人对王权和武力的尊崇,是打败强大对手的骄傲与自得。数百年来,英国用实力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展示在博物馆里的,就是最近这100年来的胜利史。曾经的中国也是被英国用炮舰轰开国门、强加掳掠之后才睁眼看世界的。

虽然一战和二战时中英皆是盟国,但是在西方世界欺辱中国围堵中国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从未犹豫,更没有落后过。只不过是,沧海桑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国人民,今天已经靠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与英国、与西方的平等地位。看英国博物馆的展品,想中国自己由弱到强的今昔,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经典展品

严格来说,博物馆的每件展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象征着一段历史。笔者无法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展品介绍一遍,只能选取几个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展品推荐给读者朋友们。

15英寸巨炮

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然是入口处那两门15英寸(381毫米)巨炮。在海军竞赛的高峰期,作为海军强国的欧洲诸国和美国、日本竞相制造大舰巨炮,直到《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为止。

在那段时间里,各强国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不断扩大,吨位不断提高。按照铭牌的说法,15寸炮在1912年开始研制,1914年装备在伊丽莎白级战列舰上,是当时口径最大、火力最强的舰炮。15寸炮先后装备了22艘战舰,它发射的炮弹重826千克,最大射程29千米。

这两门炮虽然长得一样,但来自于不同的战舰。从炮尾方向看,左边那门来自战列舰复仇级战列舰“拉米里斯”号,它参加过1920年希腊-土耳其战争,在1940年参加了斯帕蒂文托角登陆战。右边那门的经历就复杂一些,它起初装在复仇级战列舰“决心”号上,参加了1920年希腊-土耳其战争。

后来又改装到浅水重炮舰“罗伯特”号上,先是在1944年6月6日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然后在当年11月参加了荷兰登陆战,用这门15寸重炮轰击了德军的海岸工事,并曾与德军海岸炮兵对射。

如今,庞大的英国战列舰部队一艘都不曾剩下。如今的人们要想看钢铁战列舰,就只能去美国看留存下来的衣阿华级。或者来到伦敦,在博物馆的正门处,通过这两门单炮重量102吨的巨炮,来想象英国海军巅峰时期的气派。

博物馆入口处展出的两门381毫米巨炮

炮尾炮闩用铁链锁死

兰开斯特Ⅰ轰炸机

在二战展区的北侧部分,也就是从楼梯间一出来的位置,是航空器展区。这里所展示的飞机都是不完整体。其中有一架兰开斯特Ⅰ型轰炸机的前机身上画着一只站立的老狼LOGO,后面机身上共有49个标志,表示它出击成功49次。兰开斯特系列轰炸机的各个型号是英国对德战略轰炸的主力,损失率也相当高。这架飞机能出击这么多次还能存活到战争结束,实在令人感慨。

参观者要想体会那段战争岁月,可以从机身中部的开口进入,一直走到轰炸瞄准员的战位。即使是这种起飞质量高达31.8吨的重型轰炸机,里面的空间也相当狭窄。通道只容一人通行,背着摄影包在里面转身就很容易碰到舱壁。

沿着机身向机头方向走去,先到领航员的位置。那里有一个座椅和一个折叠式桌板,用来放航图。领航员的活动空间并不大,但再向前走就发现,他还算最宽敞的一个。无线电员就只能坐在一个狭窄的、被各种电台包围的空间里,面前只有一排排的信号灯、仪表盘、开关和旋钮,连舷窗都看不到。

再向前就是驾驶舱,机长和机械师并排坐在里面。机械师只有折叠凳可以坐,相当憋屈。不过,当时的飞机不但故障率高,还需要手动在各个油箱之间切换,所以机械师能稳坐的时间并不多。最舒服的当然是机长,他前下方的轰炸瞄准手就不是这样了。兰开斯特的机头很有特色,是两个气泡型的整流罩,其实它们都属于轰炸瞄准员,上面一个是机枪塔,下面是轰炸瞄准窗口,虽然视野极好,但防护堪忧。

当年,来自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年轻人们要穿上厚重的飞行服钻进兰开斯特,在寒冷的北海上飞行几个小时,扑向德国人用战斗机和高炮编制起来的密集火网,竭力把炸弹投向德占区的工厂、铁路、桥梁和军事设施,许多人有去无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架兰开斯特I属于澳大利亚空军第467中队,隶属于英国空军第5轰炸机大队。

博物馆展出的兰开斯特Ⅰ型轰炸机前机身段

V2导弹

在二战后期,伦敦等地遭到德国V2导弹的大规模袭击。这是导弹第一次登上人类战争舞台。因此,英国在国家级军事博物馆里收藏一枚V2,是必须的事情。在中厅正中偏左的位置,摆放着一枚绿色涂装的V2,发动机部分的外壳切掉了大约三分之一,露出里面的发动机本体和燃料管道,供人观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也收藏了东风一号地地导弹,与V2导弹相对比,能对早期弹道导弹的演变有直观认识。

这枚V2是英国在欧陆战场上缴获的,交给英国皇家飞机厂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在1946年交给了博物馆。有意思的是,和联合国五常的另外四家不同,英国很快就放弃了弹道导弹研制,转而向美国引进北极星导弹并加以改进,建立起海基战略核威慑力量,此后又引进三叉戟导弹。如今,已经退役的北极星也摆放在同一个展厅里,和V2比邻而居。

V2导弹

阿根廷的德制20毫米高炮

在二战展区的露台上,还有一些不属于二战的型号。其中一门暗绿色的小口径高炮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Rh202 Mark 20型20毫米高炮,它单管射速高达1000发每分钟,是一种低空、近距离防空的利器。它的舰载型至今仍在德国海军中服役。不过这门炮并不是联邦德国军方的馈赠,而是英国军队在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的战利品。

从外观看,这门高炮是完好无损落入英军手中的。火炮上的各种细小零件、铭牌都没有丢失,甚至漆皮都没有破损。瞄准镜的护额部分是唯一有损坏的地方,或许阿军对这个部件用得比较多。瞄准镜的成像依然清晰锐利,馆方特意把它对准了屋顶。透过瞄准镜,能清晰地看到屋顶的桁架和穹顶的外壁。

1982年,英国派出特遣舰队万里远征,在阿根廷的家门口把它打败。从展板的配图上可以看到,站在火炮前面的是7名亚洲面孔的士兵。他们是英国军队中的廓尔喀人。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一名廓尔喀士兵手捧着长长的弹链,周围环境也未见激战痕迹。很显然,阿根廷士兵在弹药充裕的情况下就放弃了阵地。

在这所博物馆乃至英国的其他陈列设施中,这些在侵略战争中夺取自弱小国家的兵器比比皆是。例如陈列在温莎堡城墙内侧的那门清朝火炮,以及陈列在博物馆地下室的那面清朝“骁骑营抬枪七队”军旗。其实从殖民时代至今,西方强国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套路从未改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才谈。这恐怕是人们不应当忘记的。

Rh202 Mark20型20毫米高炮

两部机械密码机

在二战展区的角落里,展示着两台很像是打字机的装备。笔者先前以为是某位要员的用品。看过说明才知道,这分别是英国和德国研制的机械式密码机。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是军事情报和信息加密解密的核心设备。

英国的“泰普科斯”密码机1935年开始研制。研制成功时正是二战爆发的1939年,预示泰普科斯立刻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但英国三军大量装备,连英国外交部和其他政府部门也采购了不少。在解译德国艾尼格玛密码机电文的过程中,泰普科斯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陈列在旁边的却不是著名的艾尼格玛,而是另一种叫做“秘密打字员”的加密解密机。这个型号用于德国指挥机关之间的通信,往往用于传输极其重要的信息。英国人早就截获了用“秘密打字员”加密的电文,并设法破解。但有意思的是,与英国成功抢夺并破解艾尼格玛的大肆宣传相比,从来没有关于破解“秘密打字员”成功的报道。

“泰普科斯”密码机

“秘密打字员”加密解密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