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將羣像劇的核心——「大事件」,符號化爲一位充滿萌要素角色(儘管沒有頭)的手法,可以說是成田良悟獨一無二的創造了。而如果你熟悉《無頭》的輕小說原作者成田良悟,你甚至不需要看他的作品題目,也能知道他將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出來。

作者/思考姬

作爲「羣像劇」,《無頭》可是認真的。

一轉眼,距離《無頭騎士異聞錄》(以下簡稱《無頭》)第一季動畫開播,已經過去十年。

當年橫空出世的這部動畫,以抓耳的OP,清新脫俗的角色人設,豪華的聲優陣容,一開播就贏得了廣泛矚目。

故事講述了,嚮往都市生活的少年龍之峯帝人接受好友紀田正臣邀約,離開鄉下來到大都市東京的池袋上學。

「想在池袋混,就絕對不能招惹的幾夥人」,尤其是被譽爲“最強”的平和島靜雄和情報頭子折原臨也這兩個人。

唯恐天下不亂的臨原折也

然而,帝人不僅接連被上面兩個麻煩人物盯上,還親眼目睹了站在池袋傳說的頂峯之物——“無頭騎士”塞爾堤·史特路爾森的真身,此外各路其他勢力也開始鼓動起來,彷彿要在池袋這座城市上演一場魔幻又現代的戰爭……

頭盔下空無一物的摩托騎手

故事簡介看起來是十分清楚瞭然的。然而,動畫卻全然不是如此,其採用了羣像劇的「七嘴八舌」似的敘事風格,節奏相對慢熱,結果一票觀衆連第二話都沒挺過去。

看似路人的人物,戲份越來越多

然而「真香」體驗卻在第三話之後開始生效了:所有人物登場完畢,人物之間的奇妙化學反應終於開始,比如臨原折也的“邊笑邊踩手機”,暴躁老哥平和島靜雄的“徒手舉起自動販賣機”等演出,精彩到可以出圈。

動畫中後期,近20位角色之前的衝突糾葛,如多米諾骨牌般逐漸推倒開來,並最終形成一種妙不可言的高潮圖像,讓觀衆們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觀看動畫的「爽感」。

這,也就是「羣像劇」獨一無二的魅力,而作爲羣像劇,《無頭》可是認真的。

它更應該叫做《DuRaRaRa!!》

《無頭騎士異聞錄》,乍一看好像是以無頭騎士作爲主角的一個故事。

然而《無頭》的粉絲們,卻都熱衷於把它叫做《DuRaRaRa》(丟啦啦啦),這不僅是因爲其動畫名稱的日文原文“デュラララ!!”直譯就是“DuRaRaRa”,而且,以《DuRaRaRa》這個題目,來開啓這部動畫也纔是正確方式。

日文原作標題“デュラララ!!”

而如果你熟悉《無頭》的輕小說原作者成田良悟,你甚至不需要看他的作品題目,也能知道他將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出來。

成田良悟,1980年生於日本東京都,其出道作就獲得了第9回電擊小說大賞金獎,可以說是一鳴驚人,而這部輕小說,正是《BACCANO!》(在意大利語中有“大騷亂”之意,國內翻譯爲《永生之酒》)

《BACCANO!》登場人物衆多,有名有姓的角色就30多個,讓人初觀眼花繚亂,同時成田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正敘或是倒敘, 而是把完整的故事,撕碎成七零八落的章節片段,再以混亂的順序,像拼圖碎片一樣攤開在看客的面前。

在成田把滿滿的伏筆與細節呈現出來時,看客們越來越有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

直到最後,成田將故事的時間順序重新理順、事件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之前,觀衆們的胃口也被他調到了極限,並最終獲得一種深沉的爽快感。

這種敘事方式正是成田良悟作品最吸引讀者的地方。而作爲成田第三部長篇小說的《無頭》,無疑是延續了這一花哨的創作風格。

首先,《無頭》的主角不僅不是無頭騎士,甚至不是任何一個人,它描繪的是生活在池袋這個舞臺上的,一衆怪人的同一時間內的「日常」。

這些怪人們因爲一些偶然或必然的因素,而捲入到同一個事件之中,他們的反應和活動,被剪輯、拼貼在動畫的同一集中,顯得混亂又神祕,同時又頗有新鮮的衝擊感,而這種feel,就是其本來的標題《DuRaRaRa》的含義。

我當時正在跟主編通電話,他催我說,小說再不決定題目,就來不及上線宣傳了,於是我就順口跟他說道:“那個,因爲小說裏面有Dullahan(無頭騎士的英文),那題目就叫做Dullahan…Dulla…Dulla…lala吧?”

“很有衝擊力不是嗎?”

——成田良悟在採訪中透露題目的來源時說道

蓋·裏奇手法

在創作中使用如此花哨的羣像劇敘事手法,並不是成田良悟的原創。英國導演蓋·裏奇早在電影創作中,就已經用這一手法多次驚豔過世人。

羣像劇作爲一種創作手法,首次進入大衆視野,是在第五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飯店》(1933)中。

全片以柏林的一家豪華大飯店爲人生舞臺,表現五組人物在同一天之中的離奇遭遇。導演埃德蒙.古爾丁的敘事手法雖然中規中矩,但因爲採用了羣像劇這樣一個嶄新的(在當時看來)故事展開手法,讓觀衆耳目一新,在當時引起很大反響。

《大飯店》以三線交錯的方式上演着人生的悲歡離合

隨着這部電影的成功,後來越來越多的電影,小說,甚至在電視劇和遊戲中,也開始採用了這種羣像劇的手法。

火遍全球的《復仇者聯盟》系列也屬於羣像劇

其特徵是:交錯描繪在特定的同一個場所,同一時間,因爲同一件事而聚集起來的衆多角色的故事。

然而,並不是將幾段獨立的故事組合在一起,就可以稱爲羣像劇了(那樣的應該叫做作品集錦),故事與故事之間,必須有某種必須的聯繫。比如,這些獨立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更大的故事的組成部分、或者相互之間有直接的影響。

而英國導演蓋·裏奇,可以說將羣像劇這一手法玩兒到了極致,直到今天,談及故事結構,蓋·裏奇以羣像劇手法拍攝的犯罪喜劇片——《兩杆大煙槍》仍舊被人津津樂道。

豆瓣評分9.1

該片於1998年8月28日在英國上映,講述了毒販、街頭混混、劫匪等幾組人之間的荒誕緣分,近30位主要角色之間戲份交錯縱橫,導演運用快速剪輯、跳躍剪輯等手法,爲觀衆帶來了傳統敘事無法帶來的激爽感。

另一方面,除去花哨的多線敘事手段,配合臺詞、情節精準響起的音效與音樂也讓觀衆十分“上頭”,無論是人物登場,還是高潮混戰,音樂與音效彷彿是從「上帝視角」配入,不斷地在回應着同樣擁有「上帝視角」的觀衆的心情,“嗨,一同看着這羣傻瓜混戰吧”!

最重要的是,如此花哨形式並不是譁衆取寵,觀衆在觀影完畢之後,收穫的卻是始料未及的英式黑色幽默。

《兩杆大煙槍》在劇本、鏡頭、表演、音樂等諸多方面讓觀衆沒話說,電影雖然幽默搞笑,但又並非是喜劇般的以滑稽的語言動作博取觀衆的笑聲,而是以其出乎意料的情節達到令人始料未及的黑色幽默。是黑色電影的佼佼者,絕對不遜色於昆汀·塔倫蒂諾的黑色電影。

——媒體評價

而正是這一份黑色幽默的底色,讓影片徹底昇華。此後,蓋裏奇又拍攝了幾部類似風格作品,而他在其中展現的手法越發成熟,甚至影評人專門把此種手法稱爲了“蓋·裏奇手法”。

在影片中充斥了無釐頭的英式對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鏡頭、快速剪接和英式搖滾,這些招數就被稱爲蓋·裏奇手法。

而這樣的蓋·裏奇式的手法,深深的影響了《無頭》的輕小說作者成田良悟。

成田良悟本人非常喜歡羣像劇和B級片兒,同時也非常熱衷於參與作家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在高強度寫稿壓力的同時不忘記打遊戲,導致他的健康也經常出問題

花哨而富有衝擊力的形式,當然容易學到。但身爲日本人的成田良悟可沒有辦法玩轉英式黑色幽默,出道作《BACCANO!》(以1930年左右的紐約爲背景)雖然得了獎,但是一位嚴厲評委一針見血的評語,還是讓他很心虛:

“你並沒有去過紐約吧?關於紐約的描寫,都是你想象出來的吧?”

——在《BACCANO!》進入電擊小說大賞金獎評選時一位評委說道

“那爲什麼我不寫下身邊熟悉的東西呢?”,再次開始創作時,成田良悟不禁這樣想到。

於是,他開始以最熟悉的地點爲小說舞臺,即自己家鄉的繁華街——池袋,而這次開始,蓋·裏奇手法也讓他慢慢磨成了成田手法。

每天大約有100萬人流量的繁華街「池袋」

《無頭》獨特的羣像風味

“作家分爲「情節派」與「live派」,我就是典型的live派……”

“我把我在寫小說時候的心情,原原本本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好像「角色們自己在動了」的時候,就是寫的最順利的時候。”

——成田良悟

成田在創作小說時,是個live派,不預先設置好情節,而是完全靠角色之間的碰撞,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而依靠角色之間的碰撞來推動劇情,就需要儘可能多的角色,才能挖掘出更加多面的情節,故事也可以更加深入。當然作品總是要有結尾,也就需要將故事控制在一定的時間內完結纔行。因此,成田一般將故事人物設定爲10-20名左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角色衆多,他創作的故事卻沒有主角。

對於一般作品來說,作品的主角是不可或缺的,是故事的核心,情節基本都是圍繞着主角來進行的。

《文學少女》系列可以說是青春羣像劇,但是其各個篇章都由不同的當事人+同一個女主來組成的獨立故事,彼此之間雖有聯繫但是並不強烈。因此更接近的類型該是以“文學故事”爲主題的奇幻故事集

但是在羣像劇中,故事是由多個人物之間的碰撞來推動的,羣像劇真正的「核心主人公」的存在,並不是某一個角色,而是當所有登場人物集結在一起的那一刻時,纔是核心角色誕生的開始。

《無頭》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都登場的那一刻,故事的「核」才誕生

全員都是主人公,造成的結果就是,對於觀衆來說,羣像劇比起一般作品,對於登場人物的「移情」非常困難,“故事一會兒演這坨人,一會兒演那坨人”。

而這正是羣像劇想要達到的效果,因爲羣像劇以「重大事件爲主軸」,通過多個人物之間的碰撞來推動劇情,最終將重大事件的形態拼接完成,完整地呈現在觀衆眼前,呈現出巨大的衝擊力。而觀衆對於角色移情越困難,那對於整個故事中背後的巨大事件的掌握就越容易。

不過,這樣以「大事件第一」的羣像劇,可是和「人物第一」的輕小說描寫方法是衝突的,如果稍微側重於某個人物描寫,突出該人物的「萌」,羣像劇的「核」就必然會受到影響。

但是,成田卻將《無頭》中的一個角色——塞爾提·史特路爾森本人,作爲了該羣像劇背後的大事件。說的極端一點,就是成田將羣像劇的「核心大事件」這一幕後核心元素,擬人成了一個角色!而這個角色,就是無頭騎士——一名陰差陽錯生活在池袋的英國妖精。

無頭騎士,或名杜拉罕(Dullahan),是愛爾蘭民間傳說中的一個人物、怪物。

傳說中杜拉罕生前本是一位勇猛善戰的騎士,後來在戰場上陣亡,首級也被敵人割去。但他死後精神不滅,騎着一匹無頭的亡靈戰馬重新出現,尋找自己失去的頭顱。

失去了頭顱的賽爾提,爲了尋找頭而來到了東京池袋。而身爲真正「怪異」的她,也正是動畫第一季前半段故事中背後的「大事件」。作爲角色的她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展現出了羣像劇原本所無法展現的單個角色之「萌」,而身爲「大事件」本身的她,又讓擁有着上帝視角的觀衆,對於故事的掌握也更加清楚明瞭。

賽爾提與深愛着自己的怪醫生

這樣將羣像劇的核心——「大事件」,符號化爲一位充滿萌要素角色(儘管沒有頭)的手法,可以說是成田良悟獨一無二的創造了。而這樣新鮮構造所展現出的獨一無二的韻味,也是爲什麼《無頭》系列會讓無數ACG粉絲們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了。

結語

將輕小說創作手法+羣像劇精妙結合,正是成田良悟衝破傳統輕小說路數的手段,當然動畫版中極其踩點的配樂,也讓這部動畫作爲「羣像劇」的完成度,幾乎不輸給同類型影片。

在看膩了太多爽文、爽番之後,不妨再次回看《無頭》,筆者相信,在那20多位問題人物的情節碎片,在最後一刻拼接完畢時,定會讓觀者獲得無與倫比的精神高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