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一批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的獻禮劇陸續在央視和各大衛視播出,比如央視的《大浦東》,東方衛視、北京衛視共同播出的《大江大河》,浙江衛視、安徽衛視的《外灘鐘聲》,江蘇衛視的《江河水》……而湖南衛視的獻禮片《那座城這家人》於更早些時候開播,目前已播出近半。

《那座城這家人》海報

雖然是依託於湖南衛視的平臺,但囿於今年湖南衛視低迷的大盤、獻禮片的題材,以及《那座城這家人》“三無”(無當紅小花小生、無流量、無大製作),《那座城這家人》的收視率並不是太出色。事實上,《那座城這家人》的質感不錯。

《那座城這家人》根據作家李焱的原創小說《平安扣》改編,以1976年的唐城爲背景(對應的就是唐山),講述了大地震後,一個由七個姓組成的九口之家在震後相互扶持、擺脫困境、重建家園的故事。唐城人民災後重建走過的40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這家人走過的歲月,也濃縮了一幅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時代變遷史。

從大方向說,目前在播的獻禮片都可以歸類到年代戲中,其創作思路都是,個體-家庭-歷史,以小人物命運的悲喜離合,描繪時代畫卷、折射社會風貌。但具體的創作細節上,又有所差別。一類主要是面向改革,從經濟形態的發展入手,反映改革的推進。比如《大江大河》,宋運輝、雷東寶、楊巡這三個典型人物,代表的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三種不同的經濟形態,它以三個人物在經濟改革中的浮沉,反映時代大潮的奔流不息。再如《大浦東》,是以上海的金融業發展爲主線,由一個行業來反映上海經濟的發展、城市產業升級的步履。

《那座城這家人》劇照

另一類就是以《那座城這家人》《外灘鐘聲》爲代表的“生活流”。這一類面向生活,它以一個具體家庭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生活細節,以這個家庭遭際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映射時代變化。所謂“家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那座城這家人》一開始,從大喜到大悲。主人公王大鳴(馬元 飾)一家“六喜臨門”。王大鳴媳婦懷孕,自己又馬上要升職了;同樣身爲礦工的老父親,終於上井,不再下礦;妹妹王衛東被公社推薦去當工農兵學員;自己的老丈人林兆瑞馬上要到北京大會堂彙報演出了;內弟也當上了文藝兵。但深夜中的那場大地震,將一切震碎。偌大一個城市,成爲一片廢墟,王大鳴失去了父親、姐姐一家、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這就是歷史上的唐山大地震,24.2萬人罹難,16.4萬人重傷,4200名地震孤兒……

《那座城這家人》雖讓觀衆看見生活中那些難以預知的巨大災難,但它不是想渲染苦難、傳遞悲觀,而是想讓觀衆從這個家庭的浴火重生,明白生活雖製造苦難,但它也會消除苦難,生活有至暗時刻,但有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王大鳴(馬元飾)和楊艾(童蕾飾)

這時擺在編劇面前的難題是,如何讓這個家“立”起來,如何給它做加法,讓這個家庭的故事有看頭。《那座城這家人》的切入點是,“九口之家七個姓氏”,它讓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一羣人在災後重組家庭守護彼此,由此便衍生出多條敘事線索。王大鳴結識了陶瓷廠女工楊艾(童蕾 飾),經歷相同的兩人走到了一起,結成了“半路夫妻”;王大鳴的母親馮蘭芝(薩日娜 飾)帶着鄰居劉家的兩個小子云澤、雲恩;林智燕的父親林兆瑞(李建義 飾)、弟弟林智誠依舊跟王大鳴一家生活在一起……

不同線索上的人物又彼此牽連。楊艾的妹妹楊丹原本與林智誠是一對,地震讓林智誠失去了一條腿,也失去了面對楊丹的勇氣和信心;楊丹與林智誠分開後,她跟雲澤走在一起,但他倆隔着一層輩分,戀情自然會遭到一家之長馮蘭芝的反對;而王衛東最終兜兜轉轉,便跟林智誠走到了一塊兒……

《那座城這家人》劇照

而隨着後續劇情的推進,這個大家庭的年輕人都要出去打拼,通過他們的事業變化,也間接反映着時代行進中的幾個大轉折,比如高考的恢復,個體戶的出現,民營經濟的興起,國有企業改革和下崗潮等。家,是時代的一扇窗口。

如果不是有着大地震這個悲傷的前提,《那座城這家人》家長裏短的敘事,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類似於《幸福一家人》這種以大家庭爲敘事核心的生活劇。一個大家庭,多個子女,每個子女都在經歷自己的坎兒,湊一塊兒,鬧哄哄的,也怪折騰人的;但它又傳遞給觀衆一種踏實又穩定的溫暖,畢竟這纔是家,這纔是有苦有甜的生活。

馮蘭芝(薩日娜飾)

“生活流”敘事一定要有一個主心骨,他/她是一家之長,再大的苦難和挫折面前,他/她都不能垮,他/她得支撐起這個家,有他/她在,這個家就在。《那座城這家人》的主心骨是薩日娜扮演的馮蘭芝。地震過後,儘管悲痛欲絕,但她不能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我要好好活着,我要活出個樣來,活給你看一看!”她要撫慰失魂落魄的兒子,要收留遺孤,要關愛身邊的其他人,要重建家園。

編劇將這個人物寫得很豐滿,薩日娜一流的演技賦予了這個靈魂和魅力。她也有爲人父母世故的一面,比如知道女兒的對象是個鄉下獸醫時,就因爲人家的“農村戶口”而不滿意;有時她扮演的又是封建老家長的角色,比如反對楊丹、雲澤亂了輩分的戀情……這個人物不是十全十美,但有血有肉,更爲真實,輕易讓我們想起身邊的母親。

或許有些年輕觀衆,一聽到獻禮劇或主旋律,就敬而遠之,其實大可不必先入爲主戴着有色眼鏡看這一類型。去掉標籤,它們本身都是很優質的作品。這一點讓我想起韓國國家電視臺KBS(類似於央視)每週末播出的週末家庭劇,常常都是通過一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的悲歡,謳歌親情,接續傳統,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愛與和諧。本質上說,這一類電視劇就是韓國的主旋律,它們在整合韓國國民的集體想象、提高國民認同、維護傳統文化方面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它們卻常年在韓國穩定在高達30%的收視率,比任何節目都高。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生活流”主旋律還大有可爲空間,我們的觀衆還值得期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