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國時期從我省走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不僅重新精心製作了渾天儀,而且讓圓周率的數據更爲精確。但他又性情耿直,不肯巴結佞臣,甚至只因一場宴會而導致丟了性命。

比肩張衡的天文學家

我們今天說到遠古時候的天文學家,一般都會想到張衡。其實在三國時期,我省也出了一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的名字叫王蕃。

據史料記載,出生於公元 227 年的王蕃自幼博覽多聞,才識卓越,特別是精通數學和天文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考據論說。例如,在天文學上,王蕃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長期觀察天象的實踐經驗,在張衡原來的基礎上經過周密設計,重新精心製作了渾天儀。這個渾天儀比張衡的靈巧,張衡以四分爲一度,圓周長 1.461 丈,他以三分爲一度,圓周長 1.096 丈,移動方便;而且此儀可以標明天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由此可以制訂曆法。

在此基礎上,王蕃還撰有《渾儀圖記》、《渾天象說》等書,在《渾儀圖記》中,他分周天爲 365.25 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爲 24 度 。黃道是太陽運行的軌跡,黃道與赤道相交的兩點是冬至日與夏至日。王蕃還根據《周禮》記載,推測太陽距離其下臨之地爲 8 萬里,用勾股術弦方法算出太陽距離地中陽城 之距離,再以陽城爲中心,以陽城與日距離爲半徑,求得周天長度。

而在數學方面,王蕃修改並發展了張衡的天文數學,經過無數次科學驗證,修正了張衡球體積公式中取用 π 的圓周率。在他的論說中,求出圓周率爲 3.1556,顯然比劉徽求出的較大 ,比張衡求出的爲小 ,與 200 年後祖沖之的 " 祖率 " 非常接近。要知道,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了不起的數學成就。

王蕃的非正常死亡

有人說,懂科學的人都不太懂政治。這話似乎在王蕃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精通天文、數學,但同時也性情耿直,不願對昏君俯首聽命,不肯巴結佞臣,甚至只是參加了一場宴會,而導致丟了性命。

據陳壽的《三國志 · 王蕃傳》記載,吳建興元年 ,年僅 25 歲的王蕃投奔東吳,拜見吳主孫亮。孫亮見其一表人才,學識淵博,即拜爲尚書郎,在朝中協助處理日常文案政事。但幹了不久後,性情剛烈的王蕃看不慣宮廷內爭權奪利,士大夫之間明爭暗鬥,於是憤而辭官返鄉。

公元 258 年吳景帝孫休即位後,對王蕃的人品與才識十分欣賞,決定啓用他。特召拜他爲散騎中常侍,加駙馬都尉,讓他與諸名士同列朝中,爲自己的親近大臣。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孫休曾特派王蕃爲和蜀使節 , 代替自己會見後主劉禪 , 申達吳蜀聯兵抗魏之意。他圓滿完成了使命,由於出色表現,甚至連蜀國人都很稱讚他。返回東吳後 , 王蕃即被委以重任 , 爲夏口 監軍。

永安七年 ,兇頑殘暴的孫皓即位,王蕃又入朝擔任常侍。與王蕃擔任同樣職務的還有一人叫萬彧。此人與孫皓有舊交,但他爲人鄙俗,仗勢侵辱王蕃,說王蕃自我輕賤。而當時孫皓寵幸的近臣——中書丞陳聲也多次在孫皓面前詆譭王蕃。加上王蕃一貫高風亮節,性情耿直,不能低聲下氣看人臉色行事,有時也違忤孫皓的意旨。慢慢地孫皓也討厭王蕃了。

據史料記載,甘露二年 ,大臣丁忠出使西晉回國,孫皓召集羣臣大擺宴席。王蕃因爲不勝酒量而大醉,當即倒地不起。本來孫皓就不喜歡王蕃,認爲王蕃這樣倒地不起是對自己的不敬,因此非常不高興,於是讓人把他抬到外面去。王蕃被抬到外面不久,吹了冷風酒醒了一些,醒過來以後請求回到宴席。

王蕃的酒雖然還沒有完全醒,但他還是竭力控制自己,表現舉止自若,一點沒有失態。孫皓看到這一幕以後,勃然大怒,認爲剛纔王蕃是在欺騙自己,對自己大不敬。喜怒無常的孫皓竟不顧有些大臣的求情,喝令手下人就在大殿之上將王蕃斬殺了。王蕃死時年僅 39 歲。

王蕃之死,在朝野震驚不小,誠如事後丞相陸凱在上奏中所說," 常侍王蕃內修美德外明事理,知曉天道瞭解萬物,處事朝中正直忠心,是社稷的重臣。從前他奉事吳景帝,進諫獻策於左右,景帝欽佩讚賞他,讚歎他卓越超羣。而陛下惱恨他說話刺耳,厭惡他直言對答,將他斬首於殿堂,拋屍於野外,國內人民爲他傷心,有識之士爲他悲悼。"

王蕃籍貫之謎

在介紹王蕃的不少史料中,我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有說王蕃是今潛山人,有說王蕃是今宿松人,還有說王蕃是今廬江西南人。這是爲什麼呢?

這還要從史料中介紹王蕃是 " 三國時廬江郡人 " 說起。熟悉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廬江郡是古代的一個郡名。始設於漢朝。而根據《安徽省志 . 建罟沿革志》記載:漢朝時郡治在今安徽廬江縣西二十里;漢末徙治,在今安徽潛山縣;到了建安十九年 ,吳撥皖城,廬江郡一分爲二,吳廬江郡仍治舒 ,魏廬江郡陽泉 ;而到了晉朝之後,廬江郡治所也都在今天的霍邱、霍山、合肥、廬江等地一帶。而廬江郡所轄區域範圍也包括今天的潛山、宿松及廬江等地。所以,從地域管轄範圍的變化來看,說王蕃是今潛山人、今宿松人、今廬江西南人,都應該有一定的依據。

" 王蕃器量綽異,弘博多通 "、" 蕃一時清妙,略無優劣 "、" 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時或迕意,積以見責 "、" 處無妄之世而有名位,強死其理,得免爲幸耳。" 這是後人對王蕃的一些敬仰讚美之句。其實,不管王蕃是哪裏人,他是我們安徽人,這是無可辯駁的。要知道,在 1800 多年前,安徽就有了這樣一位優秀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程堂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