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包办孩子的一切,控制孩子成长的思想和行为举止,这正体现了控制的两个层面: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妈妈控制着孩子的一切,不管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动手。

在《小欢喜》中,乔英子宋倩母女俩始终出于对抗之中。

英子因受不了高三学习压力和妈妈的高压管教,又装病翘课去爸爸家玩乐高。妈妈知道后匆忙赶到,看到的却是女儿和爸爸、“小妈”三人幸福得像一家人。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她为了女儿放弃工作,放弃爱情,甚至放弃了自我,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欺骗和“背叛”。

她本是重点学校的金牌老师,为了照顾女儿高考果断辞职,让自己的时间更灵活,从衣食住行上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打理。

说是打理,其实是对女儿的控制。

英子卧室的墙被改成了像警方审讯犯人时用到的透明玻璃;禁止她吃麻辣烫麦当劳等一切垃圾食品,要求女儿每天空腹吃海参,提升抵抗力;航空航天的爱好与高考不相关,对考出好分数帮助不大,所以这个爱好不能有。

在高考誓师大会上,英子在气球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是进航天局,她看不上,强行拿笔过来写下自己对女儿的要求:清华,北大,700分。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她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寄托在女儿的身上,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女儿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牺牲。

《欢乐颂2》中谭宗明曾经对安迪说:

“永远不要低估父母的热情,为了孩子他们可以舍得一身剐,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权。”

1

前不久,加拿大的一位父亲因“连续13个小时逼迫自己的女儿吃蔬菜”的罪名入了狱。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8岁的女儿不喜欢吃蔬菜,父亲就规定:不吃完蔬菜,不许离开餐桌。

女儿硬是不吃,两个人足足对峙了13个小时。

女儿尿湿了裤子,发起了低烧,但父亲依然不允许她离开。

他告诉女儿:“这些蔬菜你必须吃完,不吃完不准睡觉,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女儿实在没办法,只能吃下这些令她难以下咽的蔬菜。

看到女儿听话了,这位父亲才允许她上厕所,洗澡休息。

不过这还没罢休,更可怕的来了。

这位父亲看到盘子里的蔬菜还有残余,就命令她:“等你醒了,接着吃!”

第二天,女孩母亲知道后,一怒之下,把他告上了法庭,最终这位父亲被判非法监禁,虐待儿童罪,入狱四个月。

人们发现,这位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精英人士,高学历加持,但是却有着变态的控制欲。

所谓控制欲,是指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控制让人和事达成想要的结果,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期望。

我们只关心我们对孩子有多好,却从不理会孩子愿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关心”。

要知道,关心和控制完全是两码事,“关心”关注的是对方的心理感受与情绪,而“控制”其实只是在意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有多少父母,以这种看似“为孩子好”的行为,却在不自觉伤害了孩子,也让自己陷入了被控制欲所控制的恶性循环里。

父母的一厢情愿,只会是孩子的噩梦。

2

看过一部动画短片《巨婴》,很讽刺却很真实。

男主是个大号“巨婴”,赤裸着半身,大喊一句“妈”,妈妈就会帮他把衣服穿上。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剃胡须也让妈妈动手,吃饭全靠妈妈喂,“巨婴”只负责打游戏。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当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爸爸出车祸去世后,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

这时“巨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画面突然跳到了十几年前,巨婴还不是巨婴,只是个小孩。

妈妈控制着孩子的一切,不管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动手。她尽一切满足着孩子,也不管是否合理。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十几年过去了,小孩虽然身体长大了,但内心依然是个小孩。

“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气。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巨婴”花光了卖肾的钱,妈妈也因此而丧命。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小欢喜》热映: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用控制欲毁灭一个孩子,往往就是这么容易。

妈妈包办孩子的一切,控制孩子成长的思想和行为举止,这正体现了控制的两个层面: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

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出现两种问题:

一种是认同控制,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不去思考不去行动,就连穿衣吃饭这种本能,都要让父母代替;

另一种是对抗控制,青少年时期会表现的很叛逆,对抗父母,母亲不给买VR,他就用摔遥控器来对抗,不分是非好坏。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的控制欲,正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3

那么“控制欲”是从哪里来的呢?

心理学博士Joy Liu讲述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什么事都要按照母亲的安排进行。

当Joy Liu决定放弃土木工程专业,转攻心理学专业时,母亲显得非常生气:“你想气死我啊!”

她没想到一向按照自己设定前行的女儿,会突然变得不听安排。

此后,她一给Joy Liu打电话就说:

“因为你,我又生病了。”

“因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

“如果你按照我说的来,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母亲持续在做一件事情:她总希望通过改变女儿,来改变自己的情绪。

攻读心理学的Joy Liu慢慢懂得:“原来我们在想去控制别人的时候,通常是因为自己不具有安全感,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来肯定或安慰。所以我们想去控制别人:既然我是因为你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所以你要改变,这样我的心情才能变好。”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会去控制别人。

控制欲强的父母,大多来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他们想把自己没得到的,统统都给孩子,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所有把自己需要的安全感强加于孩子身上。

安全感匮乏、缺乏自信正是控制欲的根源。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缺乏安全感,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时,往往会找身边亲密的人索取。内心的焦虑不安,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实施控制,以获得掌控感。

其实,父母们最需要的不是控制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

4

安德烈曾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成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被称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的信让龙应台目瞪口呆。

是啊,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所写的那样: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不要让你的控制,让孩子一生痛苦,让家庭陷入悲剧。

松开你的手,他能成长的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