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成績不好的孩子玩兒”

“不要總是看手機”

父母對孩子種種要求之下,是否考慮過自己爲什麼會這樣?

僅僅是因爲“爲孩子好嗎?”實際上,並不都是如此。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咪咪正處於青春期,總是和爸爸媽媽吵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本來乖巧的她變得喜歡違背家長的意思,面對父母給選擇的學醫之路,她非常排斥。

和咪咪的爸爸交流的過程中,我瞭解到,原來他和孩子的母親都是學醫出身,自己成爲了一名外科醫生,而內人則忙於產婦的各種手術。

因爲自己的人脈和關係圈都集中在這一塊兒,爲了能夠在孩子實習、就業的時候幫孩子一把,也爲了能夠給孩子安穩的未來,夫妻倆希望孩子能夠接自己的班,也從事醫學行業。

但是咪咪的想法不是這樣的。她很怕血,從小就怕,打針的時候不管爸爸媽媽怎麼哄,怎麼勸,都忍不住哭上一陣子,直到離開醫院了纔會冷靜下來。

從小對針管和鮮紅血液的恐懼,讓她不喜歡醫生這個職業。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面對父母的“爲她好”,她沒辦法正常的和父母溝通,只能通過這樣叛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拒,她希望主動的爲自己爭取一點機會。

子承父業被大多數人施行,但是這真的可行嗎?許多孩子叛逆,就是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他們有不一樣的想法。

生活裏,我們的父母,永遠想把我們變成他們的樣子。一、爲什麼父母總是把孩子“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家長對孩子未來認知片面化。

有的家長不是存心想限制孩子的未來,只是因爲他自身也不知道孩子的將來是什麼樣子的才更好,爲了“保險起見”,家長們選擇了把自己的路搬到孩子的人生道路里。

就像咪咪的爸爸,因爲自己的人脈和關係都集中於醫學上,不敢輕易的做出嘗試,拿孩子的未來測驗,爲了不出意外,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支持,他選擇了讓孩子和自己一樣,也學醫,這樣既能給孩子一份保障,自己也可以安心。

但是父母們這樣獨斷的安排總是沒有的結果,畢竟,人各有志,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複製我們的思想。

父母控制慾強,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孩子的選擇都是錯的。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不要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爲都是出於“奉獻”,是爲孩子的人生鋪路,因爲,這可能是我們的私心和控制慾,矇蔽了我們的雙眼,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當孩子覺得自己喜歡學習歷史,想在後面的文理分科的時候選擇文科,很多家長都會站出來反對,覺得學文科沒有前途,理科的世界才能夠造福人類。

且不說這樣的想法過於片面,實際上,這對孩子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家長們總把自己的思維印刻在孩子的生活裏,忽略了他們的主觀思想和條件、環境的不同,所以父母的管求和控制與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產生衝突,家庭矛盾由此而生。

家長們照本宣科,誤把“控制”當做孩子人生的保障,這使得家長們總是喜歡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二、“打造”出來的孩子都怎麼樣了?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有的時候真的很可怕。

《少年派》中,林妙妙就是被媽媽打造的孩子。

當她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她興奮的不是考到了夢寐以求的學校,而是終於可以擺脫媽媽的控制,獲得自由了。

在她的高中生活裏,因爲班主任是自己的姨夫,所以她也無時不刻不接受着媽媽的監督和管理。

她們母女二人衝突的頂峯,發生在高考來臨前的一段時間。林妙妙喜歡上了直播,但是媽媽堅決反對,一向“控制”着孩子的媽媽,當然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於是斷網、關在家裏、限制出行,這些成爲了媽媽每天做的事情,因爲這些矛盾和衝突,妙妙差一點走向了自殺和放棄學習的道路。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父母一手培養的孩子爲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轉變?

面對家長的悉心教育,爲什麼會成爲孩子放棄人生的源頭?因爲家長控制過度,把孩子當成了生鐵,用我們的行爲、思想對孩子進行了打磨。

“打造”的孩子究竟怎麼樣了呢?被打造的孩子更加叛逆。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如同玩直播的妙妙一樣,從小到大受夠了媽媽的管制,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僅難以聽從父母的意見,而且會變本加厲的反抗,這就是打造孩子的家庭,所帶來的結局。

“打造”孩子,最終會讓孩子失去自我,迷失方向,隨波逐流。

我們很清楚,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和管控都是暫時的,總有一天孩子要離開我們,要成家立業,要獨立面對生活和社會的考驗,那習慣了被“打造”的孩子,該怎樣獨自面對未來呢?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往往這些被家庭教育束縛的孩子都更容易犯錯,跟從他人做不該做的事情,因爲一直以來遵從父母的教誨已經習慣了,根本沒有自我,沒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父母總想打造孩子,殊不知你的控制慾,正在一點點地侵蝕、影響孩子。

三、如何避免被家長“打造”自己的人生?

許多孩子在網上“求救”,自己的爸爸媽媽控制慾太強,總是束縛自己,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他們的實驗品,遇見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樣“自救”?

避免被“打造”的人生,從表達需求開始。充分的交流和正確的表達,是我們爭取自由,獲得父母認同的開始。

有效的溝通,遠離被“打造”的人生。有的時候只是父母不知道我們的想法纔會限制我們,試試和他們交流,有效的溝通能讓我們的努力事半功倍。

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引導而不是控制。

“父母永遠想把我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父母的控制慾,真可怕

關於這個話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這裏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裏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