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

辜鴻銘,字湯生,號立誠,又號東西南北人、慵人,祖籍福建惠安,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自幼博學多識,學貫中西,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學者,被世人譽爲“清末怪傑”。

辜鴻銘最先接觸的是西方學說,後來轉爲推崇儒家學說。他精通馬來、英、法、拉丁等九種外語,獲得過十三個博士學位,翻譯了《論語》、《中庸》、《大學》等經典,竭力向西方人宣傳東方文化。

西方人對辜鴻銘極爲崇拜,曾流行一句:“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的着裝和做學問一樣,原本穿西裝,後改爲長袍馬褂。《北大感舊錄》記載:辜鴻銘“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頭上一撮黃頭毛,卻編成了一條小辮子,冬天穿棗紅寧綢的大袖方馬褂,上戴瓜皮小帽……”

辜鴻銘雖然相貌古怪,卻能言善辯,接觸洋人時,遇到對方挑釁,他極力維護東方人的尊嚴,據理力爭,駁斥對方毫不留情,卻又不乏機智幽默。

有一天,辜鴻銘出席酒會,一位見識淺薄的美國女子正巧坐在他身邊。美國女望着相貌古怪的辜鴻銘,表現出很看不起的樣子。

場面尷尬,美國女沒話找話,學唐人街腔調,故意說了一句蹩腳的英語:“喜歡這湯嗎?”

辜鴻銘禮貌性微笑,美國女心裏想:這麼簡單的英文都聽不懂,還有臉來參加酒會?隨後不再理睬辜鴻銘。

辜鴻銘與泰戈爾

過了一會兒,輪到辜鴻銘致詞,他以一口典雅流利的純正英語開始演講,舉座皆驚,征服了在場的洋人,衆人讚歎不已。

辜鴻銘回到座位上,低聲用唐人街腔調說了一句英語:“喜歡我的演講嗎?”美國女頓時漲紅了臉。

甲午戰爭結束後,伊藤博文來到武昌拜會張之洞,辜鴻銘以幕僚的身份,送給伊藤博文一本英文版《論語》。

伊藤博文很早就聽說辜鴻銘是保皇派,於是趁機調侃道:“先生精通西洋學說,難道不知道孔子的學說雖然延續了兩千多年,但是已經不適合二十世紀的今天了嗎?”

辜鴻銘回答說:“孔子教導學生的方法,就如同數學裏邊的加減乘除一樣,兩千多年前,三三得九,如今到了二十世紀,三三依然得九,而不會出現三三得八。”伊藤博文頓時語塞,竟無言以對。

辜鴻銘雖然是保皇派,但對於慈禧太后、袁世凱之流卻嗤之以鼻。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不顧天下的反對聲音,挪用海軍經費,大肆操辦六十壽誕。辜鴻銘聽後,當衆吟出“賀詩”——“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民國五年(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不久,抑鬱而死,舉國哀悼三日。辜鴻銘卻請來一個戲班子,在府上唱堂會,整整唱了三天。如此行爲,辜鴻銘不負怪傑之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