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

9

星期五

2016年,聯合國推出了一款基於人工智能的翻譯機Wipo,這款機器採用“神經網絡”技術,能夠在精確翻譯專利技術語言的同時,保留比其它系統更爲自然的語序,此舉將專利翻譯的質量大大提高。

2017年,科大訊飛(002230,股吧)發佈了全球首款實時中英互譯“曉譯翻譯機”,能夠實現2秒內同步翻譯、準確率達到97%的效果。

隨着多款AI翻譯機的出現,網上關於“AI取代同聲傳譯”、“同傳譯員即將失業”等論斷也越來越多。

然而,前段時間出現的一則“科大訊飛AI翻譯造假”事件則給這些鼓吹“AI翻譯將取代同聲傳譯”的人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事件過程:

9月20日,一篇名爲《科大訊飛,你的AI同傳操作能更風騷一點嗎》的文章在知乎發佈,隨後,這篇劍指科大訊飛AI翻譯侵權的文章在網上引起不小震動。

文章作者指出,他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爲某會議分會做現場同傳翻譯時,該會議的直播平臺“知領直播”上寫的翻譯是科大訊飛的“智能翻譯”,但實際上,機器讀的卻是自己和搭檔的翻譯。同時,該網友還認爲,科大訊飛沒有徵得自己同意就冒名使用了自己和搭檔的翻譯成果,並針對此舉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事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針對此事接受了人民網(603000,股吧)的採訪,採訪中,劉慶峯表示此次會議採用的是“人機耦合”形式,誤解是由於會議分工 溝通不清楚造成的,同時他表明,科大訊飛已經委託會議主辦方進行溝通,希望儘快向社會公衆消除誤解。

雖然進行了解釋,但廣大網友卻似乎並不買賬。有人評價“科大訊飛有可能侵犯了同傳人員的署名權,甚至有人說“這種行爲應該叫‘剽竊’”。

那麼,問題來了,

劉慶峯所謂的“人機耦合”是什麼?

爲什麼網友對這種解釋並不買賬?

事實上,關於“人機耦合”的定義,在翻譯業界尚無具體定義。從學術界對人機耦合的定義來看,人機耦合指的是一種“控制方法”,一種仿生學、機械學的術語。而從劉慶峯的回答來看,人機耦合指的是:在翻譯中,機器爲同傳翻譯者提供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的結果;或者機器通過轉寫演講者源語和同傳譯員的譯語,並把兩種文字顯示在屏幕上的服務模式。

顯然,這樣的回答並不能滿足網友對“人機耦合”的疑問,有網友甚至調侃科大訊飛的人工翻譯是“人工復讀”。

今年的科大訊飛可謂是流年不利,除了被傳“同傳造假”,還被央視爆出在安徽宣城違規建設研發中心,後又被網友們扒出“以建研發中心爲名,行開發房產之實”。這樣的質疑反映在股價上,使科大訊飛的股價腰斬,市值從去年11月22日的最高峯1565億元縮水到420億元左右,蒸發市值高達1000多億元,曾經的“AI第一股”跌落神壇。

而針對此,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則回應:事物的發展都是波浪式前進的,長期發展和基本能力提升是根本,訊飛要沉住氣,未來股價肯定還是會不斷地創出新高。

雖然看上去有些“淡定”,但“同傳造假”、“房地產開發”事件給科大訊飛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10月25日,科大訊飛發佈公告稱,爲維護資本市場穩定、促進公司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劉慶峯以實際行動參與維護公司股價穩定。此後,劉慶峯對科大訊飛股票增持,擬增持金額不低於1200萬元。

科大訊飛的技術實力在我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曾被寄予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希望,此次“股價腰斬”也算是爲其敲響警鐘,如果不能保持初心,堅守人工智能賽道,打着人工智能的牌子行其他業務之便,那恐怕只會遭到用戶唾棄。

那麼,回到科大訊飛AI“翻車”事件,AI翻譯到底對人類翻譯有沒有幫助?如何在人機合作中處理好法律和倫理問題?數小君認爲,幫助肯定有,但並不是萬能。AI翻譯能取代人類技能比較單一、運用智慧比較少的部分(如旅遊翻譯、日常交流等),但涉及到語義複雜、語義特殊的語言場景,人類的作用無可取代。

至於劉慶峯所說的“人機耦合”,或許是人機合作探索的一個方向,但正如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徐英瑾所說:“即使人機耦合也有倫理責任,涉及知識產權,‘如果人機耦合中,人類並不知道自己的成果被利用,那這並不是真正的人機耦合’”。

而有人提出在“人機耦合”當中,需要得到譯員的知情同意,並簽訂協議;當需要使用譯員有知識產權的翻譯內容時,也需要得到許可,這樣的提議無疑爲當前人機耦合中存在的倫理和法律問題提供瞭解決的新思路。

技術沒錯,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今天,確實爲人類的生活、工作帶來許多便利,AI翻譯帶來的便捷也讓我們驚歎,只是過度包裝、過度營銷帶來的只會是人們的質疑和反感。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我從來沒有否認訊飛語音識別相關技術在國內的領先地位,我只是覺得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技術的人被公司的沙雕運營一起搞壞了名聲,挺不值的。”

希望那些鼓吹“完全AI翻譯化”的營銷者能少點套路,對科學再嚴謹點兒、對用戶再真誠點兒;也希望那些人工智能的從業者能保持初心,在人工智能之路上堅定前行,不要辜負用戶的期待。

End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衆號:數據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趙豔萍 HF094)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