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小说里另外一个舞台上没有出现的一个,也是受不了的一件事,他作为法院的人,他要不停地判一些人死刑,他要看一些人去执行死刑,他回去跟他的女朋友说,我觉得去喜欢执行死刑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恶棍,他还要自我斗争说这些人是该死的,他这种两难的矛盾在肖洛霍夫协作的时期是能够呈现的,这一点是中国人在五、六、七十年代,甚至是现在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这个我觉得也是现在俄罗斯整个表演艺术、舞台艺术上面体现的非常充分的,像我们上海大剧院之前也引进过别的大剧院的作品,发现这些演员的确是非常全面,能歌能舞,会表演,对于整个的剧目作品的理解,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是因为靠他们在舞台上的呈现,让我们对这个作品有更充分的理解。

昨天上午11:00,《静静的顿河》中国首演结束不足12小时,在哈尔滨大剧院小剧场,由吕效平教授主持,众多文化圈、戏剧圈业内人士参加的戏剧研讨会拉开帷幕。这一刻,群贤毕至,哈尔滨大剧院蓬荜生辉,《静静的顿河》的波涛震颤了中国戏剧人,其所展示的人性光辉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

参会嘉宾

下拉查看

格里高利·米哈伊洛维奇·科兹洛夫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艺术总监,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国家奖金获得者,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教授

米哈伊尔·巴塞戈夫 马斯特卡雅剧院行政总监,毕业于圣彼得堡戏剧艺术学院

李龙吟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张向阳北京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剧评策展人,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理事

张笑丁上海大剧院现任总经理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话剧《大先生》编剧

张敞作家,文艺评论家

林宏鸣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任总经理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戏剧学博士,卡尔森戏剧中心教授,哥大戏剧系访问学者,上戏访问教授

赵妍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副总编,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博士

姚远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剧作家,话剧《商鞅》编剧

钱世锦原国家大剧院特邀顾问、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现中国音乐剧协会顾问、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 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点此查看上篇】

赵妍

一个强大民族敢于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副总编赵妍,我因为专业的原因,每年会看上百部剧,去年看了150部剧,看了很多煽动的口号,却感受不到真诚,只剩下历史形态或者道德绑架的演出。看到这个《静静的顿河》能在准确打造出很强的地域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我们也能看到主创对个体的深刻的洞察和怜悯,有对时代变迁的凝望,也能看到戏剧人是常常挂在嘴上而不是在心里上的情怀。拼作品往往都是大同小异,优秀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性格,有强悍的便是度,我们在这8个小时,跟随导演不断的矛盾升级,演员大时代下彷徨无助的自己在相处。刚才老师们都从文学、导演、表演和各种处理的角度都谈过,我们也知道这个舞美布景发生了一些状况,但是我们看到整个表演的时候,我们实际上被他表演于布景的灵魂运用,我是有一点震撼的。首先它这个布景是十分适合于巡演,看它的推拉都是侧着的,很简洁,整部剧作的视觉构成是挥洒自如的,还令人非常有遐想空间。这个舞美与表演结合的非常有机,舞美,就像刚才老师都说过了,不是大制作,大投入,完完全全服务于演员,打造出非常独特的表演。我们觉得作为我来说,视觉上光是好看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主创们背负着用视觉去传达文化传承的重量,要能够抓住文本的灵魂,去升华人性的情感,才会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看完这个戏我很想就舞美与表演,我觉得这个戏非常适合写这方面的文章。它非常善于用道具来完成丰富的变化,比方说他首先从俄罗斯传统服饰视觉形象去提纯,选用了围巾,非常日常的东西,围巾的运用是从头到尾的,比方说父亲斯捷潘找到媳妇儿娜塔莉娅送给他自己母亲留下的围巾,劝他回家,很多场有围巾的表演,印象深刻的是男人们要去参军,众女人从男人之间出来,唱着很悲凉的歌,也是甩着围巾,娜塔莉娅自杀也是用围巾的形象。

除了这个围巾还有布的运用,像床单的这种白布,首先这个白单子可以作为婚礼的顶棚,可以切换成长桌,这个白单子扯平,一下子有一个瞬间,新娘子消失,变成了阿克西妮娅,一下又切换成喜悦的新娘。比如说舞台上小黑帘的使用,多么的简单,但是把这个小夫妻俩在大家庭,在公婆同住的闭塞的空间下,他们俩的真情实感,靠这个小布帘可以升华很多。舞美还有很多,比方说舞台两侧的小平台,可以是参军用的马车,也可以是家庭用的,也可以人情人们私会、缠绵的房间,也可以是格里高利与娜塔莉亚跟他疯狂强迫他去做爱,但又嫌他冰冷,就是冰和冷,在这些粗糙的道具上完成,这些都是印象深刻,还有很多和舞美结合的点,一开始的点土耳其老婆被杀的瞬间,扔过这个木杆的景片,把死亡表达出来了。舞台上的灯光同样也是非常简练,善于用灯光进行空间区域的风格,然后强化情感表达的抉择,在这里不展开灯光的阐述。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多媒体的运用,首先与灯光是有很多的互补,同时我觉得想在这里说一下,很多国内戏剧与国外戏剧,多媒体上的运用有理念上的不一样。我们在国内看很多的戏如果看惯了新奇的视觉的冲击,我们经常出剧场冲击就完了,或者随着技术的演变,我们很快就会忘记,又会被新的技术冲击。但是真正能够打动我们念念不忘的,往往是这种深刻的达到人性和生活本质之后,对混沌的现实世界的一种非刻板概念的认知,我们中国舞台上的多媒体,我是做视觉方面专业的,我觉得缺憾是非常多的。我们的多媒体设计往往是缺乏深层的启发,缺乏真挚的表达,缺乏对人物的关怀。而戏剧本身是一种现实的艺术,舞台上的多媒体运用不需要真正的去模拟,去模仿真正现实,就是这样的话会显得舞台上像电影那样非常拟真的话,会显得非常僵硬和被动,我们经常看追求影像的清晰,内容拟真,用电影化的叙事用在多媒体上。所以这种真,往往会变成一种僵化的假。这个戏的多媒体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比方说爷爷这个角色,串在很多的环节,然后去回忆以前的年代,回忆土耳其女人的惨死,在回忆的时候这个多媒体配合的非常好,然后红色,还有大雨的场景,河边的场景,还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开始格里高利跟阿克西妮娅发生了奸情的瞬间,大家众人会闲话,也是跟围巾来结合,舞台上后区围巾拼成绚丽的色块,跟多媒体结合,表演从中钻进钻出,把这种闲话的氛围表达的非常的鲜活生动。

这种富有深刻回味内容的形式,我觉得才是我们应该在舞台上保持的追求。然后再简短说一下,我觉得这个戏的人物塑造,他们塑造的都是人,这个是跟文本提供强大的支持是有关系的,我们看到这个舞台上很鲜活的有私欲、有困惑、有扭曲、有摇摆,每个人都是有各自不同的立场,都会在纠葛中非常痛苦。我觉得从文本到导演的呈现上,好像是一个呈现的状态,没有责怪,也没有同情,就是呈现这种时代背景下的背景。生活的底色本来就是欲望和痛苦,我们都没有办法预言未来。这种舞台上呈现的东西都是凡人,从个人命运到时代变迁,很具有历史的重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强大民族敢于去面对自己的问题,面对国家和时代的问题,就是一个强大民族拥有的勇气。

张笑丁

剧院成了我回家的理由

各位好,原来我觉得压力大,现在我觉得越往后说压力小,因为在座的都是专家,前面几位专家从各个角度都说的非常透了。我是做剧院工作的,平时在自己的剧院里面看戏,我是心非常累的,我这次是作为一个观众来的,我是替钱程累。特别是前天到的时候,听说我们这些看戏的人都到了,道具还没到,这个时候我想钱程应该是直接到海关那儿去扒着,不应该出现在剧场里面。我觉得他们这个团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能够把这么重大的项目完成度很高的成功首演,5月1号还有第二场演出,这也是非常了不起和不容易的。我也是觉得这一次的演出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我也替钱程算帐,我就没算过来这个账,基本上从票价也能够反映出来,挣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人说我们是剧场的看门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做演出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看门人的定位稍微抬一点。我们说剧院就像一个博物馆,特别是现在文化环境当中,为什么说剧院像一个博物馆呢,因为其实都是在把经典要传递下去,不一样的是博物馆里面是一个固态的,是物化的展品,是来自于历史。在剧院会不一样,我们把经典传递下去,其实就是在通过这个舞台,让经典能够鲜活起来,能够跟当下我们的个人,跟我们现在的情感发生一个关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静静的顿河》,我们作为每一个看戏的观众,在这个剧场里面都会找到看到的那个点,甚至可以跟我们个人发生一个强烈的共鸣,我觉得从这点来说经典我们再重读也好,或者重新在舞台上再现也好,意义就在这里,从这点上来说,我们会更多的关注经典被重新制作或者被重新演绎,这个意义就在于此。

我是哈尔滨人,家对我来说真的是又近又远。近呢,是因为我现在还有家在哈尔滨,这次没有回家是因为这个戏时间太长了。为什么会说远呢?其实我上一次回哈尔滨是在马林斯基的《战争与和平》,所以来大剧院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回家的理由。这次大家刚刚都在说舞台上面有多棒,的确说到舞美,这个舞美大家都在说看上去其实好像没有那么贵,但是它非常好用,像舞台的后区有一个门,开关都有不同的意义,而且能够聚焦,让观众聚焦到门开启的时候,那个门后面的演出是我们要关注的,或者提示一个人物的命运的,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还有很多的细节,包括这些演员。我记得钱程总经理在前一天的时候问导演,他最爱的演员是谁,我觉得一定是阿克西妮娅,从女演员整个的形象和这个角色高度的吻合,我觉得导演一定是偏爱这个角色也偏爱这个演员的,才会把这个演员的形象在舞台上弄的那么丰满,而且那么有逻辑关系,交待地非常清楚。另外所有的演员好像是从生活中直接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把那个时代的生活表现的那么充分,而且那么的真实,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大多演员在训练过程当中,或者是在表演过程当中真的是非常非常缺乏的。这个我觉得也是现在俄罗斯整个表演艺术、舞台艺术上面体现的非常充分的,像我们上海大剧院之前也引进过别的大剧院的作品,发现这些演员的确是非常全面,能歌能舞,会表演,对于整个的剧目作品的理解,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是因为靠他们在舞台上的呈现,让我们对这个作品有更充分的理解。所以我非常羡慕他们的演员,当然这是因为导演训练的基础。大家之前都说了很多,我想说说我是哈尔滨人,我也关注到每一次回来看戏也会关注到观众,我觉得哈尔滨的观众,不是因为我是哈尔滨人才说,我觉得非常的洋气,跟我在北京看戏会有一个很强烈的比较,这个可能是来自于我们这个城市本身的一种跟俄罗斯文化的交流,或者交融,有一定的积淀。这个洋气表现在哪里呢?是仪式感,哈尔滨大剧院很远,对我来说我家在南岗,我来一趟大剧院,也觉得很不容易,我发现其实大家也都一样。很多人是生活在老城区,再来哈尔滨大剧院这边确实很远,我昨天看到整个现场的观众,他们的穿衣,包括他们的举止,我挺为我们这个城市的这些观众骄傲的。我们希望在钱程的努力下,让更多的好的剧目能够在哈尔滨大剧院呈现,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走到哈尔滨大剧院来看戏,我相信这部分观众,其实他们的队伍应该更大,还有更多的人应该走到剧场里边来,谢谢。

李静

那种痛苦的绝境

和生命的意志

我还是要说感谢钱程院长请我来哈尔滨大剧院看这部《静静的顿河》,我现在的心情和张敞是一样的,就是对钱程他所做的戏剧的事业是有一种说感恩之情吧,这个不是一个私人化的体验,是一个作为戏剧从业者和观众的一种体验。就是说驱动传媒一直在以个体营业者之力做国有院团或者说公益机构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引进最好的戏剧艺术的营养,然后让观众得到更好的滋养。他做成了一个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哈尔滨大剧院都具有极强的飓风效果,一个极强凝聚力的事业,而且我感觉到实际上是逆水行舟的事情,在我们的现有的戏剧环境和体制环境下做一部又一部这样不计成本的引进,实际上是在不停地给从业者和观众提供积淀艺术修养和开阔我们视野的这样的一个事情。而我注意到钱先生他引进这个戏的特点,就是他有很强的史诗情节,他是喜欢引进大部头的演出,在天津大剧院最长的一部戏是12小时,现在《静静的顿河》也是8小时,对史诗体量作品的爱好也是说明了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实际上就是史诗本身具有的一个特质,就是它具有精神的同一性,实际上它是要凝聚尽可能多的人类的精神的共通性,在一个作品上,要凝聚一个更深的视野和一个更漫长的精神旅程,是这样的一个欲望。《静静的顿河》就是这样一个史诗性的作品,我们可以说小说是一部关于顿河哥萨克的一个社会性的史诗,当它变成舞台剧的时候就转换成了一个家庭的史诗,它等于把通过两家人,一个是格里高利这一家庭,以及他的妻子娜塔莉亚,实际上主要的人物命运是聚焦在这两个家庭的人物命运上,它是符合这个舞台剧的一个特性,就是它要集中,要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向纵深掘进。但是由于时间的长度,又具有非常强的连续性,把这个小说的几乎非常重要的精华都浓缩在这部作品里,因此它具有电影所不具备的特质,就是不太讲理。电影是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叙事逻辑,观众才能接受,但是在舞台上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在这部作品里面实际上分四幕,这四幕最后形成的是一个交响曲的结构,等于像四个乐章一样,从第一个乐章的生命的蓬勃,它用第一个乐章的音乐性,从头至尾的歌舞表现生命的欢愉和蓬勃。第二个乐章可以开始深知凋零。第三乐章就是生命进一步的摧残。到最后一直是生命的凋零,这样的一个线索,实际上有很强的音乐性。我其实最满意的还是第一幕,和我们很多同伴交流,他们有的认为第一幕是最没有进入戏的,但是我最喜欢第一幕。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第一幕是最后诗性的逻辑,第一幕是一个片段又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不是叙事性的片段,而是诗的逻辑的片段,所以他表现的是一些无用的信息,表现的是人物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事件过程,它是一个一个状态。而二三四幕,它实际上感觉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某一个点,这个时候有一个障碍就是你会感觉这个叙事逻辑,从诗的逻辑变成了叙事缩写的逻辑,有时候对我个人的体会是会有一种在叙事上的困惑。所以感觉这个诗化的逻辑是一个剧场本身的一个魅力所在,因为剧场不是讲故事的地方。我们原来是习惯在剧场里看一个故事,看一个人物的详细在事件中的命运,实际上到现代剧场,我们已经知道剧场实际上更多的是诗性的逻辑,就是人物是可以忽然这样,忽然那样,你不用再去理会她前面发生了什么,她为什么这样了,他给定了你一个逻辑,就是她现在就是这样的,你要从演员和整个剧场空间里来领会他现在的状况。

所以,这就是一个剧场本身的独特性,它所优越于影视的一个地方,它的自由之处。还有一点,还有一个感受我还是说到第一幕,特点就是它的民歌的贯穿结构性的使用,实际上有一个风俗化的表现的特色,这个东西实际上具有一种俄罗斯哥萨克人用歌欢笑、呼喊,甚至打架斗殴来表达痛苦、不平、苦闷等等这样的生命状态,而没有苦情戏,整部巨著是一个苦难的史诗,但是我们看到所有的角色从来不是声泪俱下的,永远都是在一种非常彪悍的生命状态中来用笑、用唱、用舞来表现他面对的痛苦的绝境,那种生命的意志。

还有一点我体会到,实际上从小说里我感觉最迷人的两点,一个是对格里高利这一家的爱恨情愁是迷人之处。还有另一个迷人之处就是对于人性的良知这部分的挖掘,肖洛霍夫做的,他是在那个政权下做这个挖掘也是令人非常惊艳的。在舞台上,格里高利有一句话是我内心充满黑暗,他回来很疲惫,他为什么内心充满黑暗,就是因为他在战场上杀了一个奥地利人,他不断地在头脑中反复播放这个场景,年轻的奥地利人眼睛在看着自己,最后他被自己杀掉了一个人,他因为这件事他的良心被摧跨了,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动人的东西。这个小说里另外一个舞台上没有出现的一个,也是受不了的一件事,他作为法院的人,他要不停地判一些人死刑,他要看一些人去执行死刑,他回去跟他的女朋友说,我觉得去喜欢执行死刑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恶棍,他还要自我斗争说这些人是该死的,他这种两难的矛盾在肖洛霍夫协作的时期是能够呈现的,这一点是中国人在五、六、七十年代,甚至是现在很难想象的一件事情。而这一点,在舞台上有所体现就在于一个是格里高利的妈妈把米莎骂了出去,米沙就是娜塔莉亚的弟弟,他为了给自己的父亲报仇,他的妈妈和妹妹被娜塔莉亚的弟弟杀了,格里高利的妈妈不让他进门,说你就是个畜生,因为你杀的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在第一幕的结尾,娜塔莉亚的爷爷和格里高利的父亲在讲他们当年土耳其战争的时候,没有杀土耳其人,怎么怎么样,他的这种对于不能杀人这件事,对于这种良心的挣扎的表现是非常有震撼力的。而且关于良知的主题,关于良知在人内心中激起的涟漪,我觉得是我们中国戏剧特别缺少的一个东西,这也是我从这个戏里感到震撼的,所以非常感谢钱程院长引进《静静的顿河》这部戏,然后感谢导演和演员贡献的精彩的演出。

5月1日 精彩继续

What's Next

Original Mikhail Sholokhov

Director Grigory Kozlov

Production and Costume Designer Mikhail Barkhin

Light Alexandr Ryazantsev Ekaterina Marina

Sound Marina Vasenina Ekaterina Nikolaeva

Video Alexandr Malyshev Fyodor Sokolov

Musical Director Vyacheslav Shulin

Stage Manager Vera Lachinov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