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已授站長之家使用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作者|張超 編輯|羅麗娟

剛剛經歷了組織架構調整,又在技術領域“不計商業報酬”地投入 10 億元, 20 歲的騰訊,似乎要用實際行動駁斥“騰訊沒有夢想”。

11 月 9 日,騰訊基金會宣佈,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

騰訊基金會表示,將投入 10 億元啓動資金資助該獎項,旨在獎勵每年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的 50 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獲獎者將連續 5 年、每年獲得 60 萬元人民幣的資金。

據悉,“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年齡上限爲 45 歲,資助範圍將集中在: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製造、交通建築技術、前沿交叉技術,這九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領域。

作爲一家市值逾 3000 億美元的公司,此前,騰訊被質疑“沒有夢想”,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即便在騰訊定義爲主業務的社交連接和數字內容領域,在算法時代面臨頭條和抖音的挑戰時,也顯得非常手足無措無法有效應對。

然而,騰訊卻有自己的考量。對此,馬化騰終於對“騰訊沒有夢想”作出瞭解釋,他稱“最近騰訊股價承壓,有人說騰訊沒有夢想,不善於用數據,不會算法,數據沒有打通。我覺得,騰訊不能套用很多其它公司的做法,把數據直接去任意打通。因爲在我們的平臺裏面,大量全部都是人和人之間的通信、社交行爲數據,如果說數據可以任意打通,給公司業務部門或者給外部的客戶用,那是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馬化騰說,“作爲很多平臺運營商來說,要從用戶的角度來考慮,把個人信息和數據保護放在優先地位。”

騰訊的技術夢

從騰訊近年的動作來看,它越來越強調“技術”標籤。

衆所周知,騰訊每年 11 月都會舉辦一次WE大會,迄今已連續辦了 5 屆。從WE大會誕生的那天起,騰訊就賦予它極大期待,希望這個會議無關商業、無關當下,只是把全球領先的科學思維和技術手段聚集在一起,與更多人一起預見未來。

據統計,在過去的 5 年裏,已有近 60 位來自全球頂尖科學家在WE大會上演講,內容覆蓋太空探索、生命科學、深海探測、人工智能等幾乎所有正在改變人類未來的科學領域。

每年參加WE大會的人數都高達幾千人,可以預見,成本不菲。然而,在可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這些都難以給騰訊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利益。

除此之外,馬化騰還參與捐贈了設有理學研究所、前沿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所和生物學研究所的西湖大學;去年 9 月,路透消息還稱,騰訊牽頭注資了研製電動“飛行出租車”的德國初創公司Lillium。

今年年初,騰訊首提“科技向善”的倡議,希望大家主動承擔起互聯網企業應盡的責任。馬化騰也在 9 月份發表的一份署名文章中提到,“自覺壓實主體責任,在於發揮大平臺和大業務的優勢,爲促進社會的平衡和充分發展,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大貢獻。”

還有哪些公司在投資未來?

今天,不僅是騰訊一家企業在探索前沿科技,比如,無人機行業領導者大疆也有一筆對於情懷與未來的投資。

每年夏天,大疆都會舉辦一次RoboMaster機器人大賽,旨在推動廣大高校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實踐、培養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團隊協作水平、培育創新創業精神,爲社會培養出衆多愛創新、會動手、能協作、勇拼搏的科技精英人才。

這樣一季比賽中,發起人和承辦方大疆的花銷是: 7000 萬元人民幣。但RoboMaster本身靠門票、廣告、傳播費所獲取的收益,遠未收回成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賺錢”的生意,大疆自 2015 年開始,四年時間內,已花費 3 億元。大疆創新總裁羅鎮華告訴全天候科技:“對於大疆來說,它本身就不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如果你能想出來有什麼商業價值的話,那可能大疆就不會辦了”。

事實上,從阿里巴巴近年來公開的表態中也可以看出,其對技術開發的重視和投入越來越強。

“與其他高科技公司有所不同,我們不是一家拓展技術邊界的科技公司, 而是一家通過持續推動技術進步,不斷拓展商業邊界的企業。”這是 2014 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致股東信中提到的。

到了 2017 年,馬雲就在致股東信中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我們相信技術能力將是未來阿里經濟體的核心競爭力。目前阿里巴巴已經擁有 25000 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我們還會在全世界建立研究機構,目的就是爲商業的世界提供高效普惠的基礎設施,爲數據時代尋求技術解決方案。”

2017 年 10 月,阿里巴巴CTO張建鋒(行癲)宣佈正式成立達摩院,作爲承載NASA計劃落地的實體組織,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預計 3 年投資 1000 億人民幣,面向全球吸引人才。

中國互聯網流通、消費、零售行業的高潮已經到了。那麼,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今天要幹什麼?早在 2015 年阿里巴巴上市時,時任德意志銀行亞太投行部主席的蔡洪平就給出了答案,所有人都應該想想什麼是國家真正的實力,什麼叫生產力,他倡議所有人都應該在已有的硬軟件和網絡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向生產力進軍;多花心思用網絡技術和各種手段向生產力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