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祝允明,字希哲,明中期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爲“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尤其以草書名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臺閣體風行的明朝中期,而祝允明卻能以草書名垂書史,成爲吳門書派的執牛耳者,在書法上藝壓文徵明唐伯虎等時賢翹楚,爲評者稱之爲明朝第一。

祝允明,字希哲,明中期人,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爲“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尤其以草書名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在臺閣體風行的明朝中期,而祝允明卻能以草書名垂書史,成爲吳門書派的執牛耳者,在書法上藝壓文徵明唐伯虎等時賢翹楚,爲評者稱之爲明朝第一。

祝允明曾言:“得形體不若得筆法,學字如女子梳掠,惟性虛者尤能作態度也,世之學阮研者,不得其骨力婉媚,惟見拳委曲,學薄紹之者,不得其批研淵微,徒見其經營險急所謂醜女效顰,見者必走也。”簡而言之,祝允明認爲,學字徒摹其形不得筆法,猶如東施效顰。所以祝允明學書不拘一格,且博採衆長轉益多師。

王世貞曾評其取法與傳承有言:“京兆少年,楷法白元常、二王、永師、祕監、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小編一言以蔽之,就是無所不學,而且有學必精。

與祝允明同時代的大家文徵明坦言:“餘嘗謂書法不同,有如人面,希哲獨不然。晉唐則晉唐矣,宋元則宋元矣,彼其資歷俱深,故能得記、應手。此卷摹臨智永禪師法,而雄姿勁氣更軟而上之。”天才如此,讓文徵明也欽佩不已。

此外祝允明出身顯赫家學深厚,爲其學書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祖父祝顥博學多才,爲當時一代大儒,外祖父大學士徐有貞一代名臣,才華絕世,書法以行草見長。具祝允明自己回憶道:“雖幼承內外二祖(祝顥、徐有貞)懷膝,長侍婦翁(李應禎)杖幾,俱令習晉唐法書,而宋元時帖殊不令學也。”

如此成長環境,加之祝允明自身亦是天縱奇才,想不有所成就都難啊。兼賦天資與功夫的祝允明,暮年時人書俱老,藝臻化境,其六十六歲之時所作的《草書古詩十九首》與大草書《月賦》都爲其傳世佳作,後分別刻入《停雲館帖》與《垂裕閣帖》。

在臺閣體盛行的時候,祝允明走出了一條沿晉遊唐的書法之路,引領一代風潮,值得學書人所追慕。這篇《草書古詩十九首》嚴謹有度,直追晉人古雅,由王寵的跋中可見:“祝京兆書落筆輒好,此卷尤爲驚豔,翩翩然與大令抗衡矣。寵從休承處持歸臨摹數過。留案上三閱月,幾欲奪之,以義自止,休承其再勿假人哉。”

小編就把這篇傳世之作《草書古詩十九首》推薦給書友賞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