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連德發現此次在東北肆虐的“黑死病”是“肺鼠疫”,靠飛沫傳染,完全跟法國的“專家”結論相反。解刨已然是侮辱,武連德再次挑戰中國人”入土爲安“的傳統。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一場關乎民族興亡的危機隨着西伯利亞的寒流竄入中國東北三省,行將就木的大清朝廷處理好了,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處理不好,中華民族就將面臨亡種的危險。這危機在歐洲有個臭名昭著的名字:黑死病。

黑死病,曾經席捲歐洲的大鼠疫,整整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因此銳減三分之一。即便是經歷過戰場慘烈程度堪稱“絞肉機”的世界第二次大戰,歐洲人口也才失去5?可見當時黑死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有多麼恐怖。
鼠疫在東北肆虐6個月,捲走了6萬人的性命。風雨飄搖的清廷已經到了極限,再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一旦鼠疫從東北三省擴散出去,中國將無可禦敵之兵,大明的悲劇幾乎就要重演。
要知道一旦感染黑死病,長則五六日,短則半日,患者就一命嗚呼。因此當時的歐洲街頭上,人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地死亡的場景屢見不鮮,鼠疫在恐慌的加持下給患者、社會以生理和心理的攻擊。黑死病能以用極快的速度摧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戰鬥能力,和戰鬥意志。傳說中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在面對黑死病時也是匆匆撤軍。
值此生死存亡之際,清廷派去調查的官吏卻紛紛病倒在疫區,讀着四書五經考出來的官員顯然沒能力處理這種情況。嚴峻的疫情形勢和行將就木的清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土地上強取豪奪的列強諸國絲毫不擔心這個千年帝國的結局走向何處,他們擔心的事情是“黑死病”一旦在中國大地失控,他們在中國周邊的殖民地以及自己在華的人員會將黑死病帶回國內。
歐洲人聞“黑”色變,從他們的各類報紙上展現的內容,可以看出來他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歷史就像一個笑話,今天我們對此危機的瞭解知之甚少,因爲我們挺過了那次危機,沉默理論告訴我們,越優秀的部門在衆人眼中越低調,因爲他們的工作能力太強了,把大問題都扼殺在搖籃裏了。

而這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的人叫做武連德。馬來歸國華僑,劍橋大學醫學博士頭銜。學成受邀歸國,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因觀念先進,受到不少傳統學派的排擠。但在這危難之際,願意且有能力挑起重擔的人,唯他一人爾。
傅家甸,疫情的重災區。清廷官員避之不及的地方,武連德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趕赴此處調查瘟疫原因。雖然武連德是“奉旨行事”,但依舊困難重重,當地官員對於瘟疫的處理一無所知,並不完全配合武連德的工作。武連德幾乎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物料沒物料的情況下工作。

武連德的阻力不止於地方官員的無知,還在於千百年來中國“死者爲大”的傳統。比較按照西醫的那一套,解刨屍體,尋找死因是必要的措施,但在中國這是堪比挖人祖墳的侮辱行爲。武連德只能偷偷摸摸的解剖。
武連德發現此次在東北肆虐的“黑死病”是“肺鼠疫”,靠飛沫傳染,完全跟法國的“專家”結論相反。法國的“專家”把“黑死病”的那一套經驗拿來,認爲只要把老鼠剿滅,就能夠阻止黑死病的傳染。
而武連德卻要求將患病者隔離,健康者在接觸病患的時候需要帶口罩。好在清廷在諮詢過外使後,知道武連德劍橋大學博士的分量,選擇了武連德的處理方案。
武連德的措施很快被實行,但是瘟疫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越來越多人患病,越來越多的人死亡,他再次被質疑。武連德對於這個結果,同樣困惑,他把自己的措施實行再從頭到尾檢查了一番,發現了問題所在。
原來東北的冬天太冷,土地完全動起來了,因此患病死者的屍體難以掩埋,而日本的專家說瘟疫在低溫下無法存活,因此屍體不着急掩埋。武連德駁斥了此觀點,要求立即處理這些屍體。既然沒法掩埋,那就都燒掉。
解刨已然是侮辱,武連德再次挑戰中國人”入土爲安“的傳統。當地官員考慮此舉可能會引發譁變,趕緊上報清廷。清廷回覆:燒!

大年三十,在武連德的指揮下,瘟疫中死者的屍體被集中起來火化,很多屍體甚至是在棺材中扒出來的。幾天後,東北三省的瘟疫死亡人數逐漸下降,很快0死亡的捷報傳到北京。
中國人,戰勝了黑死病。同時也爲這個古老文明留下了喘息的機會。歐洲在經過黑死病之後,經過150年的時間纔會緩過來。而中國在這內憂外患的局面下,根本沒有可能有150年的時間來修養生息。
儘管武連德未寫進人教版的教科書,但今日官方給他的評價是“國士無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