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藍色的星球,在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橫貫着一條被世人稱爲“天路”的公路。這條於北起西寧,向南拾階而上翻越崑崙山、唐古拉山,穿越蒼涼的可可西里及壯美的藏北草原,於1954年12月25日修達拉薩,全長二千多公里的公路,承擔着西藏85%以上進藏物資和90%以上出藏物資運輸任務,在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爲西藏的“生命線”。

歷史不會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當初以鋼鐵般革命意志爲打通這條“生命線”、投身青藏公路建設的青春和生命,以及他們留下的感天動地的故事和凝聚的偉大精神。

《天慕》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以寫實主義的影像再現了那激情燃燒的年代,那羣在慕生忠將軍帶領下無私奉獻、一往無前的人們的感人事蹟,是一曲充滿深情的英雄主義讚歌。電影撥開歷史的塵埃,讓我們回望,當初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爲了開闢這條通向世界屋脊的“天路”,從我們黨領導的軍隊中毅然走出的慕生忠將軍,帶領衆多漢藏軍民,在高寒嚴重缺氧的惡劣自然環境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挑戰生理極限,頑強拼搏,僅僅用了7個月零4天就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三千多名勇士(青藏、川藏)的生命代價,共同塑造了獨一無二的“兩路”精神,在“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創造了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蹟。

早年,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曾經在《遊歷中國》一書中說過一句話:“只要崑崙山脈存在,鐵路永遠到不了拉薩”。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沒有被任何困難所嚇倒,不可能信這個邪,他低估了中國人民的勇氣、毅力和智慧。當時,正因爲這種認識,這個奇蹟讓英國BBC新聞驚訝寫道,“青藏公路令人難以置信,共產黨的汽車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可見,中國人民用鐵一般的事實糾正了他們的偏見,並以創造奇蹟的方式讓他們驚歎,而創造這一奇蹟的有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被稱爲“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

《天慕》以歷史的眼光和寫實的視角,對其做了深入的刻畫。其實,青藏公路按照毛澤東“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早在1950年6月就動工,拉開了向“世界屋脊”惡劣自然環境宣戰的序幕。電影並沒去表現這段歷史,而是將主題集中,圍繞慕生忠將軍來展開敘事:1953年,西藏軍民糧食告急,物價水平高得離譜,在拉薩,一個銀元只能換八斤牛糞,八個銀元才能買一斤鹹鹽,一斤銀子只能換一斤面。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慕生忠將軍作爲西藏駱駝運輸總隊政委,兩次擔負起帶領27000峯龐大的駱駝隊向西藏運送糧食物資的任務。在青藏高原,從西寧到拉薩,路途遙遠,氣候惡劣,風沙漫天,他們不但面臨沼澤的陷阱,而且還得隨時提防土匪的偷襲。運送一次糧食,就犧牲三十多人,死去四千多峯駱駝……面對這種慘烈和悲壯,慕生忠將軍百感交集,當然不會被困難嚇倒,反而激發了他“必須修建一條通行無阻的公路”的決心。

1954年元旦後,慕生忠將軍向彭德懷主動請纓:“你給我一點錢,我不多要,300公里只要30萬,我保證把路修到可可西里。”這是要有何等的英雄氣概!

何爲英雄?英雄就是那些有抱負、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爲國家、民族和人民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無論是從歷史事實,還是從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見,慕生忠將軍就是值得擁有這一稱號的人。他是一個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二十多處傷痕考驗和塑造的具有鋼鐵般意志和堅定信仰的人。作爲一個共產黨人,他自覺挑起了修築青藏高原天路的重任。他帶着10輛卡車, 1200把鐵鍬,1200把鐵鎬,三百多斤炸藥,10個工兵就敢出發。當然,爲順利完成任務,後來青藏公路建設軍民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六個工程隊。在1954年 10月的唐古拉山,一口氣甩了七八十下大錘的慕生忠將軍說:“如果有路,哪能死那麼多駱駝?修築青藏公路的決心不能動搖,我就是死了也要頭朝拉薩。”

不是慕生忠將軍不知道建這條路有多麼困難、多麼艱險,而是他有着堅定的信念,有着對黨的忠誠,對革命、建設的熱情、對爲人民服務的奉獻和擔當。作爲格尓木市的締造者,他首先從那片荒原、那座高地開始,帶領廣大軍民,跨怒江攀橫斷,渡通天越崑崙,邁雪山走天險,逢山開路、遇河架橋,風餐露宿,克服高寒缺氧,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硬是以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頑強意志,以樂於奉獻、甘當路石的高尚情懷,築路1283公里,打通了被譽爲“世界屋脊蘇伊士運河”的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不通車的歷史,讓西藏人民與祖國大地更加緊緊地相連,更好地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

據有關報道,在英雄暮年,72歲的慕生忠將軍1982年來到格尓木,深情地凝視青藏公路說道:“我死後,你們把我的骨灰撒在崑崙山上,讓青藏公路上隆隆的車聲伴隨着我長眠。”可見,這種內心的渴望,是何等熱愛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傾注了怎樣的深情?慕生忠就是我們民族的英雄,是青藏高原一面飄揚的旗幟。

事實上,當年青藏公路成就的英雄,還有許多具有英雄般勇氣、獻身精神和甘當路石的普通大衆。比如,電影中西藏運輸總隊騾馬組組長主動率領築路民工修築敦煌到格爾木公路的齊天然;還有築路工程師鄧鬱清,掉入河中犧牲的戰友,以及無數不知名的築路軍民……

電影本着大事求真求實、小人物儘可能符合邏輯的推演創作原則,還設置了一條由藏族姑娘拉姆與蒙古族小夥巴特尓構成的愛情線,他們因爲愛情將所有困難視若無睹,並跟隨慕將軍積極投身青藏公路建設。爲使巴特尓早日康復,慕將軍甚至在無燃料時將襯衣撕碎燒水,以實際行動關心愛護他人,展現了軍民團結一心、血肉相連的深情。其故事特別是巴特尓最終在青藏公路建成通車,在“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之時撒手人寰而感人至深。其實,慕將軍歷來就顧全大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計前嫌,早就將土匪二當家及其隨從吸收到建設大軍中。這些人無疑都成爲青藏公路建設的中堅和一員,他們組成了一個以慕生忠將軍帶領的英雄羣像,攜手在短短7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人類史無前例的偉大壯舉,用平凡之軀鑄造了凝聚中華民族美德的“兩路”精神,及時而快速地鋪就了一條滋養生命的“天路”。

青藏公路建設所有的參與者,無論付出的是青春,還是生命,都是英雄。雖然,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兩路”精神無疑構成新青海精神的重要內容,要傳承和發揚光大,在於我們一定要銘記這些英雄,感恩這些英雄,學習這些英雄。《天慕》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以影像的方式再現,既是一個銘記,也是一種緬懷,更是一種激勵。對於當下和今後的人們,最好的銘記就是像慕生忠將軍及那些建設者們一樣積極踐行。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我們堅信,“兩路”精神鋪就的路,融入新時代新青海精神,必將形成一種不竭的動力,鼓舞各族人民持久地爲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前行!

作者:詹斌 來源:青海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