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门外东侧鲜鱼口周边的道路,也有很多斜街,这些斜街的形成,并不像西侧是人们的自然选择,而是源于元代一条运河的走向。于是干涸了很久的河流再次活跃起来,周边也逐渐有了一些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打上来的鱼往往都是就地售卖,因此,此地便慢慢被称为鲜鱼巷(当然,不排除元代此段运河还未淤塞时,也有大量居民居住在此)。

说起北京的前门大街,可谓家喻户晓。熟悉这里的人会注意一个独特现象:前门两侧大多是斜街,这是什么原因呢?

前门大街

这还要从元代说起。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在已经被蒙古军队摧毁的金中都城废墟的东北方向,一座新的都城建设完毕,这就是大都城。这座新都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辉煌程度上都远胜金中都。于是在京城形成了旧都与新都并存的“双城”局面。旧城的东北门光泰门几乎正对着新城的西南门——顺承门。说起光泰门,其背后还有一段往事:当年金中都建成后并没有此门,后来随着中都东北郊避暑离宫太宁宫的修建(今北海),为了方便皇帝往来,专门开辟了此门。后来金代末年为了加强中都的防御又将此门封堵了。因此双城之间最便捷的通路便不存在了。

元大都建成后,更多的金中都“原住民”为了往来新都方便,另辟蹊径,从旧城东城墙最北侧的施仁门前往大都的正门——丽正门。即从今日虎坊桥一带沿着铁树斜街前往正阳门以北区域。这也是为什么前门外西侧的胡同有很多并不是正东正西走向,而是自西南至东北的走向。当然那时候的人选择这样的走向除了距离近以外,还有地势的原因:如今的珠市口以南的地区在当时大多还是沼泽地,积水颇多,也比较泥泞,很多人都会绕路而行。

道路形成的同时,商业契机也接踵而至。当年往来双城之间的人不在少数,商人们也正是看中了这些斜街沿途的客流量,因此在沿街开设了不少店铺招徕生意。

前门外东侧鲜鱼口周边的道路,也有很多斜街,这些斜街的形成,并不像西侧是人们的自然选择,而是源于元代一条运河的走向。

元代在北京开凿了三条比较重要的运河,其中最有名并且沿用至今的便是通惠河,这是三条运河的中线。运河的北线是从光熙门附近流出至如今的望京地区南侧,然后向东至东坝以东注入温榆河,这条河名为“阜通河”,望京的“阜通大街”即得名于此。

而南线的运河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当时,前门外东南侧这一带,就属于南线运河的上游,这条运河向东一直到张家湾附近注入北运河,元代称其为“金口新河”。后来,这段运河逐渐淤塞。明正统年间,因为要修筑内城南段城壕,为了工程的顺利展开,在这一带修坝蓄水,城墙修好后,为了泄掉蓄水,便将正阳门东南侧旧有的河道疏通。于是干涸了很久的河流再次活跃起来,周边也逐渐有了一些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打上来的鱼往往都是就地售卖,因此,此地便慢慢被称为鲜鱼巷(当然,不排除元代此段运河还未淤塞时,也有大量居民居住在此)。

明末,这段运河的河水再次干涸,此地也改名为鲜鱼口。因为是河流的故道,这里也无法建成平直的胡同,只能因地制宜,建成一条条斜道。当然,斜道并不影响这里的人气,随着前门的繁盛,鲜鱼口的商业也被带动起来,形成了前门外东侧的一大商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