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傳智庫發佈的《中國互聯網視聽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境內網絡視聽行業持續高速發展,用戶規模超過2.2億的網絡音頻帶動了語音社交平臺快速興起,新興職業“聲音鑑黃師”隨之出現。聲音鑑黃師大多是社會新鮮人,他們每天24小時輪班運作,主要工作就是聆聽語音平臺網絡音頻用戶的聲音,一旦發現涉黃、涉暴、辱罵等違規內容,立即利用權限,採取禁言或封號等方式,以維護互聯網環境的潔淨。

打開後臺,戴上耳機,21歲的聲音鑑黃師劉青同時點開了五條被舉報語音。在一團聽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聲音中,他精準分辨出了違規的女性嬌喘聲。

同時聽取幾條音頻內容,審覈其中是否有違規內容,這是聲音鑑黃師必備技能之一。在龐大雜亂的語音世界裏,這項技能幫助他們提升工作效率——每名聲音鑑黃師一天至少要聽取4000條語音信息,且有時效要求。一條音頻信息被舉報後,平臺要在兩分鐘內判斷是否違規,及時給予回饋。

在全中國“掃黃打非”、嚴打手機與網絡涉黃的背景下,鑑黃師成爲時下的新興職業。由於機器尚無法勝任“內涵”信息的鑑別,目前只能依靠人工去識別音頻中涉黃、涉暴、辱罵等違規內容,多家語音社交平臺都組建了聲音鑑黃團隊,自查平臺上的違規現象。鑑黃師每天24小時輪班運作,發現違規內容後,立即採取禁言或封號等處理方式,以此來營造平臺潔淨的網絡環境。

從業者大多是95後“新新人類”

劉青所在的語玩App約有30名聲音鑑黃師,大多是95後年輕人,這羣“新新人類”熟悉網絡世界,快速接受新鮮事物。從業一年多的劉青,是這個團隊少數幾個能堅持下來的小夥子——因爲工作內容枯燥,要求持久耐心與更高專注度,這份職業目前大多數都是女性。

22歲的小青剛入行從事聲音鑑黃師工作時,噁心得喫不下飯。(曾實攝)

不過,初接觸這份職業,年輕女性感受到的尷尬程度無疑要甚於男性。22歲的聲音鑑黃師小青坦言,自己今年1月入職時,一度驚訝於“怎麼會有語愛這種事物存在”。與她同期入行參加培訓的共有三人,另兩個女孩在中途放棄離開,因爲“實在是接受不了”。

小青堅持了下來,但與其他小夥伴一樣,她初始工作時也有牴觸心理。每一條違規內容都可能引發生理與心理上的厭惡,帶來極度不適感,一天的海量音頻信息聽下來,回到家連話都不願多說一句,只想獨處“安靜一下”。這樣的狀態,經過一兩個月後才緩和下來。

出於職業的特殊性,招聘聲音鑑黃師時大多會要求“最好有戀愛經驗”,否則辨別涉黃聲音很可能一頭霧水。小青所在團隊此前曾有一名同事,雖有戀愛經歷,但兩人其實“連手都沒有牽過”;儘管接受了入職培訓,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是難以分辨具體情形,結果只能被勸退。

兩年已屬資深老司機

哪些聲音涉黃,如何去分辨,每名聲音鑑黃師入職前必須接受培訓。不過,網絡詞彙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快,爲了規避網絡監管,一些用戶也在不斷“創新”用語,變着花樣採用更隱晦的涉黃詞彙,這就要靠鑑黃師自己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比如“電愛”“文愛”“語愛”“視愛”“圖愛”這些用語,又比如“貓奴”“犬奴”“字母圈”這些SM(性虐)相關詞彙。

聲音鑑黃師大多是步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不少是從懵懵懂懂的狀態開始,在磕磕碰碰中逐漸成長。

初入職時,一些聲音鑑黃師更會私下找一些視頻材料來補充自己的知識,以掌握不同聲音的微妙區別,比如喝水聲、跑步喘氣聲、女性嬌喘聲的細微區分。堅持下來的鑑黃師,在生活中可能變得對聲音極其敏感,會在不經意間捕捉到常人容易忽略的聲音。

“老司機”以維護社羣環境爲榮

在這個新興職業裏,從事兩年已屬資深,行內稱爲“老司機”。

25歲的月月有兩年的聲音鑑黃師工作經驗,性格開朗外向的她,同樣經歷了噁心、反感到慢慢接受的過程。現在的她早已坦然將聲音鑑黃當成一份職業,認爲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維護社羣環境,是頗有榮耀感的事情。

從事這份工作的時間長了,也有他們所說的“職業病”。月月說,自己與男性朋友聊天時,對方偶爾說起有色笑話,還沒說完,自己就提前拆穿了對方。結果對方一臉無趣,只能回敬一句“你怎麼什麼都知道”。久而久之,這些“老司機”總結出一個經驗:在生活中如果有朋友適度聊起“葷段子”,自己最好的應對方式是笑而不語。

25歲的月月有兩年多的聲音鑑黃師工作經驗,在這一行已被稱爲“老司機”。(曾實攝)職業病影響兩性正常交往

每天工作中看到與聽到大量負面信息,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排解心理壓力。時間長了,聲音鑑黃師的自我調壓能力往往變得更強,而在兩性正常交往上,卻也可能變得“慢熱”一些。

月月說,因爲平時聽到的聊天內容都不太單純,自己逐漸變得不容易相信別人,如果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對方說的話常常會在心裏先打個問號。與過去相比,她的自我保護意識與防備心理有所提高。

內心必須強大

聲音鑑黃師這一職業承受心理、生理的雙重壓力,顯然不是誰都能勝任。

“語玩”App聲音鑑黃師團隊負責人陳曉曉告訴《聯合早報》,在工作中,這羣年輕人肯定會遇到讓自己心裏難受的事情,這就需要他們不斷去做心理建設。

在入職前的培訓階段,公司會提供大量案例給他們,審覈他們是否有能力克服障礙,承受這份工作的壓力。

須正面與客觀看待工作

陳曉曉說,能夠留下來的聲音鑑黃師,基本上都能正面與客觀地看待這份工作,從職業化角度去看待聽到與看到的內容,準確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工作者,這將幫助他們在思想意識上克服困難。若不能將自己剝離出來,一直置身其中,就可能受到衝擊,產生較大影響。

她說,優秀的聲音鑑黃師首先必須有強烈的責任心,將淨化網絡環境視爲自己的工作與責任,其次是理性看待兩性關係。另外,聲音鑑黃師也要有敏感的網絡觸覺,瞭解並掌握不斷更新的新型涉黃信息,進而準確辨別出來。

鑑黃師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興職業,但要成長爲優秀的鑑黃師,當然需要時間歷練。陳曉曉說,培養一名較成熟的聲音鑑黃師,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的鍛鍊。在他們組內,班長要求要有一年以上的經驗,負責培訓他人的聲音鑑黃師,則需要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堅持不易流動性高

《聯合早報》記者造訪的聲音鑑黃師團隊,辦公地點設在貴州省貴陽市。團隊成員每月收入由工資與績效組成,剛入職大約在3000元(人民幣,下同,約600新元)至4000元左右;工作一段時間後,月薪可達到5000元至6000元左右,在貴陽屬於中等水準。

這份工作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並慕名前來面試,未必是工資收入具有很大的競爭力,而是出於好奇心與新鮮感。在“語玩”App,不少聲音鑑黃師是同事推薦自己的朋友加入,因爲他們覺得這份職業“似乎挺有意思”。

但堅持下來不容易,這也決定了這份職業的流動性一直較高。不少年輕人工作了一兩年便謀劃轉型,或是另謀高就。

對於聲音鑑黃師這一職業,網絡有各種猜測,不乏戴着有色眼鏡的負面評價,認爲每天和污言穢語打交道不是“正經職業”。但也有不少人認爲,只要付出勞動,任何職業都值得尊敬。

有網民稱,不管什麼工作都需要耐心與毅力,聲音鑑黃師尤其不易,能夠承受這份壓力已值得讚許。

懷使命感鑑黃但不輕易言說

受訪的幾名聲音鑑黃師中,無一例外都對自己的職業有使命感,認爲所從事的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這羣年輕人更願意與同齡朋友分享工作的喜怒哀樂,幾乎沒人將自己工作的具體內容告訴父母與家人,僅以“在軟件公司工作”“從事內容審覈”等方式大略帶過,或許仍與目前的社會固有觀念有關。在傳統意識裏,鑑黃還是不可言說之事,哪怕是爲了維護互聯網環境。

語音社交風起雲湧

聲音鑑黃師成爲新興職業,是在聲音社交興起的背景下催生,各類社交應用近年輪番登場,而語音社交成爲新的社交熱點。

據北京新傳智庫發佈的《中國互聯網視聽行業發展報告(2017)》,去年中國國內網絡視聽行業持續高速發展,網絡音頻用戶規模超過2.2億。就語音社交應用來看,搜狐科技引用文章稱,在蘋果商店社交類App免費排行榜中,語音社交應用在200個社交應用裏就佔據了15個位置。

語玩App產品總監簡練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說,觀察近年泛娛樂平臺的發展,幾乎每年都有一個產品現象崛起,前年是直播,去年是遊戲社交,今年的風向標則是娛樂社交中的語音社交,不少公司現在都在競相發展這個業務,希望佔領語音社交的細分市場。

語音社交崛起隱性需求不斷被髮掘

主打聲音社交的“語玩”在2016年正式上線,目前用戶已超過2000萬。其中,用戶數量激增階段是自去年底開始,這無疑也與時代背景有關。中國近年加大對泛娛樂平臺的監管力度,去年開始嚴打直播、短視頻平臺的違規行爲;正是在這個時期,相當一部分直播平臺的用戶轉至聲音社交軟件。

各類社交軟件的興起,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簡練指出,他們平臺的用戶多是18歲至25歲的年輕人,尤以三四線城市與小鎮青年居多。以江蘇爲例,用戶更多集中在徐州、連雲港,而不是省會蘇州,珠三角則有不少用戶集中在工業區。他分析,這是因爲產品解決了這部分人羣的痛點,即幫助孤單的用戶透過語音平臺尋找朋友。

語音社交軟件的崛起,源於不同人羣的社交需要。除了顯性需求,用戶大量的隱性需求也不斷被髮掘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社交未來無疑會有更多可能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爲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或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爲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