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迎来了亚洲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11月9日,记者走访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施工现场了解到,以 “中交旗舰”“浚洋1”为代表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队,正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作业。今年年底,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将累计完成58.4公里长,占整个工程建设比例的88%,该工程将有助于巩固广州国际大港地位,为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提速。

“地图编辑器”服务广州港

亚洲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长什么样?记者11月9日上午从南沙港码头出发,先搭乘大约40分钟的海上交通船航行,在海上施工现场见到,一艘深蓝色船体的“巨无霸”挖泥船在珠江口航道上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世界领先、亚洲最大的“中交旗舰”“浚洋1”。

据“浚洋1”船长张裕山向记者介绍,这艘船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双耙疏浚作业正常挖深可达水下40米,如果加长耙臂管,最大挖深可达水下90米。当泥浆浓度过低时,可直接进行舷外排放。这艘海上“巨无霸”具有泥沙回填功能,通过右泥泵抽舱,可把泥舱的泥沙从左耙头回填至海底沟槽中。这艘船还可以进行艏吹排岸作业。在挖深作业时,不到一个小时泥舱就可以处理海底泥沙量近1.5万立方米。

在完成科伦坡港口城的施工任务后,今年7月23日,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之为“造岛神器”、“地图编辑器”的“浚洋1”回归广州母港,亮相于广州港深水航道建设施工现场。

“‘浚洋1’今天回归母港,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觉!投产以来,我们一直在国外施工,在斯里兰卡、科威特等地留下足迹,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今天非常荣幸,能参与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贡献!”中交广航局“浚洋1”船长张裕山说,“浚洋1”与广州港有着深厚的缘分,因为2016年10月10日,它的建成投产仪式在这里举行,这一天,也定为“浚洋1”的船庆日。

“浚洋1”这次回归,联手中国交建三代耙吸式挖泥船旗舰——中交广航局“浚海5”、“浚海6”和“广州号”,领跑广州港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这次它的任务不是快速成陆,而是发挥它的另一大特长——疏浚作业,为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服务。

作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主力军的中国交建,其旗舰挖泥船“浚洋1”被誉为“国之重器”。2016年10月10日投产以来,“浚洋1”积极响应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和斯里兰卡合作“一带一路”标杆项目科伦坡港口城建设中大显身手,完成总吹填量近27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1325个国际标准足球场上堆起一层楼高的泥沙量,当之无愧地成为港口城建设的主力军。其联手其他挖泥船在现场虹喷施工的壮观场面,曾成为科伦坡港口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航行和挖泥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 驾驶台只需三个船员搞掂

记者走访看到,亚洲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驾驶台,和别的轮船有所不同,驾驶台四周全是玻璃,视野非常开阔。航行驾驶台和挖泥作业驾驶台前后相对。

据了解,这艘世界领先的挖泥船,其航行和挖泥全过程中都可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驾驶台只需三个船员便可完成航行和挖泥任务。但是背后却需要做很多工作。为了让船舶保持高效运转,船员必须做好对船舶各部位零件检修保养,而这些时间都是大家利用施工中的航行时间挤出来的。张裕山表示:“我们全船人员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公司‘用好每一分钟’的船队精神。”

为了加快推进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进度,“浚洋1”船长张裕山每天都会在驾驶台指挥施工作业,要求驾驶员、挖泥长严格按分段、分条平面施工图进行定深开挖,控制开挖宽度,严格限制超深、超宽,减少废方。从下耙、挖泥装舱、满载航行、抛泥,再到下一船次下耙,“浚洋1”在每个施工环节都分秒必争,力争缩短每一船次的运行周期。

“浚洋1”在广州港施工,施工区和抛泥区之间一个船次来回就需要航行7个多小时,“浚洋1”每个航次都严格遵守抛泥规定。“即使耗油再多,我们也要坚持,为广州港的蓝天碧水出一份力。”张裕山说。

港珠澳大桥建设功臣 加盟广州港深水航道建设

碧海蓝天,巨轮穿梭。广州港出海航道是广州港的生命线。据了解,作为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广州港深水航道工程IV标段项目是在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基础上进行拓宽,项目建成后,通航宽度将拓宽至385米,水深-17米,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减载,营运吃水控制在14.5米以内)双向通航标准建设。

10月31日,广州港务局局长陈洪先、副局长元桦辉一行特意来到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施工现场,对“浚洋1”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中交广航局作为央企多年来对广州港港口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据中交广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柏欢介绍,中交广航局用十年时间建设港珠澳大桥,参建了多项关键性工程,这次再度派出精良设备加盟广州港深水航道建设。“现场不仅有‘浚洋1’,还有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立下战功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浚海5’、‘浚海6’,每艘船都是战功累累,它们承载和见证了广州港改革开放的历史。”王柏欢表示,港珠澳大桥建设精神将继续引领建设者迈向新征程,船队将秉承港珠澳大桥建设精神,严控质量,为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据了解,目前以“浚洋1”为首的中交广航局挖泥船队,所在施工区域长度为8.2公里,主要以淤泥土为主,土质粘性大,可挖性较差,给施工带来较大难度。为此,“浚洋1”等几艘挖泥船积极开展工艺创新,对耙头进行技改。“我们为耙齿加装了十几颗‘钢牙’,有效提升了破土能力,目前看来施工效果还不错,也将大大加快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步伐。”张裕山介绍说。

为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浚洋1”还利用先进的DGPS定位设备和多波束测深仪,在施工期间加强过程检测。“通过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我们在电脑屏幕上就能及时观测当前水深和挖深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施工方案,有效确保施工质量。”

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 省市重点建设项目

记者11月9日从广州港务局获悉,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港口枢纽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排首位。

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通过不懈努力,于2016年4月完成了前期所有报批手续。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按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双向通航的标准建设,在已建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的基础上,将南沙港区龙穴岛作业区以南至珠江口外隘洲岛西侧全长66.6公里航道,由目前的243米拓宽至385米,设计底标高-17.0米,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为27.43亿元。

广州港务局负责人表示,广州港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港口功能完善,拥有集装箱、油品、粮食、煤炭、化肥、客运等各类专业性码头和众多综合性码头。广州港出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不仅是珠三角港口群连接国际航道、通达国内外港口的水路运输大动脉,也是广州港、虎门港和深圳西部港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据介绍,从“九五”期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就以浚深广州港的出海航道作为推动港口发展的重要措施。广州港务局先后组织实施了出海航道一期、二期工程、南沙港区出海航道拓宽工程和出海航道三期工程,累计投资46.44亿元,此次深水航道拓宽工程总投资预算约为27.43亿元,为历史之最。再加上出海航道每年的维护费用,到目前为止已投入了近70亿元。这些费用全部由政府出资,保障港口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降低港航企业及其他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更多巨轮靠泊 对广州港出海航道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间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货流量急剧膨胀,运输船舶也已经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2017年通过广州港出海航道3千吨及以上的船舶已接近5万艘次,马士基旗下18000标准箱的“美迪马士基”轮、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荷载量为19100标准箱的“中海环球”轮均成功靠泊广州港装卸作业,15万吨级“云顶梦号”邮轮2016年11月起在广州港运营,2017年11月起,全新的豪华邮轮“世界梦号”邮轮接力“云顶梦号”在南沙港开启邮轮航线。

越来越多的巨轮靠泊。标志着广州港已具备一流的码头接卸能力,但也对广州港出海航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推动腹地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广州港码头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已有大型深水泊位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州港航道等级就显得十分必要。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66.6公里航道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截至2017年9月,拓宽工程(一期)基建工程量已基本完成,己将主航道珠江口内66公里中的50公里航段,由243米拓宽至385米,并于9月正式对外公告按新的通航标准使用,基本解决大型集装箱船舶进出港对遇问题,实现了伶仃航道F点以南到珠江口10万吨级与1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

2017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居国内沿海港口第三位,全球港口第五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37万标箱,居国内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港口第七位。商品汽车吞吐量达到111万辆,居国内港口第二位;平行进口汽车1.4万辆,南沙成为全国平行进口汽车第二大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继续领跑全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全国第二;国际邮轮母港接待旅客超过40万人次,保持全国第三。

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在2018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排名第18位,在DNV.GL(挪威船级社与德国劳氏船级社) 2017年世界先进海事中心综合排名中广州位居第15位(国内仅上海、广州进入前15位)。

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港口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通航效率,将为广州港以及周边港口注入新的动力,更好地服务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对广州市、广东省乃至泛珠江三角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李妍 通讯员 国玲、陈瑜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黎旭阳

视频拍摄剪辑:李妍、刘晓溪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王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