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于此,我们不仅应当平衡实体与金融的关系,而且也应平衡如果说此前各国对制造业的青睐更多地处于经济层面或政治层面的考量,那么此次疫情则令各主要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国或转移出中国,进而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将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的内心所想。如果说此前各国对制造业的青睐更多地处于经济层面或政治层面的考量,那么此次疫情则令各主要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国或转移出中国,进而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将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的内心所想。

【宏观】制造业外迁:趋势难改 但需作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联系人:周喜)

来源:渤海证券研究

如果说此前各国对制造业的青睐更多地处于经济层面或政治层面的考量,那么此次疫情则令各主要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国或转移出中国,进而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将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的内心所想。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制造业的跨国迁移有其自身规律,其趋势难以扭转。对于中国来说,要素投入难以为继已无需赘述,制造业跨国转移的趋势也难以避免,但是面对这一趋势,我们不应坐视不理、顺其自然,而应该主动作为尽可能延缓产业外迁的步伐。

无论是美日经验,还是国内行业表现都说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一方面承压于要素成本上升,一方面承压于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等,制造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外迁逐步成行,甚至可能演变为一国的产业空心化。虽然在此过程中,经济体往往呈现出第三产业占比的明显提升,经济结构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但是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其一,传统产业的的战略价值被忽视;其二,传统产业的基础作用被忽视;其三,要素价格异化被扩大。

因此,我们一方面承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外迁的步伐不可避免,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甚至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外迁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此不应不屑一顾。立足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尽力减缓制造业外迁不仅有利于我国“稳中求进”战略的实施,而且也会通过协同效应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不仅应当平衡实体与金融的关系,而且也应平衡如果说此前各国对制造业的青睐更多地处于经济层面或政治层面的考量,那么此次疫情则令各主要经济体对产业链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国或转移出中国,进而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将不仅仅是美国政府的内心所想。

风险提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波动

以上内容来源于渤海证券研究所2020年04月24日《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