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除了詩和遠方的高樓

還有遠方的田野和草房...

一地一風景,一族一習俗

雲南26個少數民族各有特色

每個民族的房屋建築也風格不一

您見過多少?

傈僳族:千腳落地房

傈僳族的房屋建築基本上都是木結構的小樓,建築的時候,要在地基上打上數十棵木樁做基礎。

木樁打好後,除了選用幾棵高大的作爲整個房間的支柱外,其他的則在上面蓋上樓板,屋頂用茅草覆蓋,或者用見方的木片覆蓋。

房屋以上用籬笆隔牆壁,由於這種小樓是用數十根木樁作爲基腳,所以人們把它稱爲“千腳落地房”。

納西族、傈僳族:木楞房、圓木壘牆房

木楞房形狀像一個大木匣,因此 又叫“圓木壘牆房”。

納西族的民居大多爲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怒江傈僳族的房子,一種是上下兩層都用木楞垛成,中間打樓板,形成樓上樓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種是下面一層多用來關牲畜或儲存雜物,上面一層作爲居室。

獨龍族:竹篾房、木楞房

分佈於雲南各地的傈僳族住房大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爲主。

獨龍族的竹篾房可以就地取材,在房屋的四周以及中間許多部位需用許多竹木樁直插入地,當地羣衆很形象地稱之爲“千腳落地”。

傣族、景頗族:杆欄式竹樓

滇南地區的傣族,主要居住在平壩中,這裏海拔較低,氣候炎熱,而且一年雨量充足地表很容易積水,蚊蟲毒蛇很多。防溼、防水、通風及地面瘴氣就成了大問題,於是傣族人民便創造了幹欄式的竹樓解決了這一問題。

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

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不僅居住在“竹”樓裏,還喫着“竹”筒飯、喝着“竹”筒酒。小時候看《西遊記》裏唐僧師徒幾人喫竹筒飯那集把人饞死。因爲竹筒飯,版納也成爲童真年代最嚮往的地方。

傣族的竹樓,傳說裏稱之爲"諸葛亮的帽子"。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

佤族:茅草房

佤族的住房,受到了漢族的較大影響,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爲竹子與茅草。

房屋爲“幹欄式”的竹樓茅草房,上層住人,下層爲牛圈。傳說佤族建房,還得了諸葛亮的暗示,所以,佤族的房子被人們稱爲孔明帽。

哈尼族、彝族:土掌房

雲南中部的彝族和滇南部的元江、紅河等地的哈尼族流行這種凝重結實的“土掌房”,因爲這種厚實的牆體和屋頂隔熱性能好,能有效地抵禦過熱或過冷的氣候。

對於這個建築有人形容的很貼切:你家的房頂就是我家的院子!

在這裏,有一種神奇的串門習俗,下家屋頂是上家的庭院,家家有屋頂,家家有庭院。只要進入一家,就可以從平臺進入另一家,直至走通,逛完全村。

土掌房依山而建。從高處望去,土掌房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甚是壯觀。

村內巷道交錯,整個村子就像一個立體的迷宮,又像是一座城,“城子”村名由此而來。

白族:三坊一照壁

蒼山洱海間的白族村寨,青瓦白牆,精緻淡雅,一眼望去就像一幅幽美的山間水墨畫。

白族村寨裏的白族人家,隨處可見外觀優美、造型精緻的白族照壁。

無論是牆壁、檐角、磚瓦、壁畫……每一樣都十分講究,每個細節都很精緻。

拉祜族:落地式茅草

拉祜族民居分落地式茅屋和樁上竹樓兩種。

落地式茅房由於矮小,只留下一道不足1米高的門進出,外形很像雞窩,因此也叫當地人叫“雞窩房”。

壯族:瓦房、吊腳樓

壯族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乾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幹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多爲兩層。上層一般爲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爲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爲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

一個寨子一個羣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滿族:口袋房

滿族早期爲了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多依山傍水而居,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爲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

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爲雨雪淋溼脫落。

藏族:香格里拉藏族民屋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多建在半山腰,以白、紅、黑爲主色。

藏族同胞一生一世就蓋一次房子,一間房子從奠基到峻工,至少也要花5年時間。

藏民的房屋,幾乎全是木質的,整幢屋子分三層,一層是關牲口和堆放雜物的;二樓是會客和住人的;三樓是晾曬食物的。

每家藏民屋裏都有一間佛堂,用於供奉神靈和早晚祈福。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雲南的魅力也在於此

希望這些傳統民居建築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管十年還是一百年

雲南的這些人文景觀依然屹立不倒!

來源:愛在怒江

相關文章